佛教词典 > 法相辞典 > 正文
“外我”之对称。指存在自己身心之内,常一不变而能运转此身之主宰者,即自我,俗称灵魂。佛教主张诸法无我,故反对...(术语)佛之音声非寻常,故曰仙音。楞严经一曰:伽陵仙音遍十方界。...(名数)一火宅喻,出于第二卷譬喻品。二穷子喻,出于第二卷信解品。三药草喻,出于第三卷药草喻品。四化城喻,出于...二者相同为一,二者相异为异,不论偏于任何一方皆有所失,佛教遂主张中道,以矫此等偏失,故说“不一不异”。 p70...系指事观。“无想离念”之对称。即建立佛之种种相好,而将心安住于佛身及净土等,并观想之。立相,系就所观之境而言...披上甲胄努力修行。大乘经中常常以战士披甲来譬喻菩萨的勇猛精神。...(术语)菩萨修行有可生三种退屈心之难关。唯识论九曰:修胜行时有三退屈。圆觉经曰:汝善男子!当护末世是修行者,...位于新竹市东山里。民国二十五年(1936),妙义尼师率达果、达善二徒来此开山,初规模甚简,四十五年陆续增建大雄宝...【不能密护根门补特伽罗】 p0344 瑜伽九十一卷九页云:云何名为不能密护根门补特伽罗?谓如有一、于诸境界,不能如...(术语)疑惑之执念。断于见道者。唯识枢要上本曰:远离疑执,起处中行。...Jihu 印度佛教僧人。今印度比哈尔邦人。早年出家,为大乘佛教自续中观派创始人清辨的五传弟子,在当时印度佛教...(龙藏本)...文殊菩萨心咒: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谛di 1.持诵文殊五字咒(文殊菩萨心咒、亦称文殊智慧咒)的主要功德,...(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)...蕅益大师本姓钟,字素华,晚年才自号蕅益老人。他的祖籍是吴县(今江苏苏州市),父亲叫钟岐仲。钟岐仲向来信奉佛法...一个得道的高僧养了一条狗,名字就叫放下,每到给它喂食的时候,高僧就会站在庙门口,大声呼唤放下,放下,放下!周...问: 我在龙舒增广净土文看到可以这样念佛功德大:南无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,...问: 弟子所在的县,既无寺院又无居士团体,亲人去世时,弟子如何助念?临终如何劝导?在亲人耳边放念佛机可以吗?...预记末法 【我灭度后,末法之中,多此魔民炽盛世间,广行贪淫为善知识,令诸众生落爱见坑,失菩提路。】 诸佛教诲 ...我们要想出离六道生死,得成佛道,首先要把三皈法、五戒法、十善法修好,不能好高骛远。三皈、五戒、十善多有毁犯,...日前陈豫堂来函,言汝父女二人均欲皈依,祈为取法名,并示修行法则。又言汝素知医及地理,赋性仁厚。汝女守贞修行,...请看下面。示常源曰: 汝行勿怠,怠非比丘。彼自废者,多身后忧。 这是第十一段:示常源勿自怠废。就是你的修行不要...
阿罗汉果但可退失现法乐住
【法相辞典】
【阿罗汉果但可退失现法乐住】 p0784 俱舍论二十五卷四页云:经部师说:从阿罗汉、亦无退义。彼说应理。云何知然?由教理故。如何由教?经言:苾刍!圣慧断惑,名为实断。又契经言:我说有学,应不放逸;非阿罗汉。虽有经言佛告庆喜我说利养等亦障阿罗汉;而不说退阿罗汉果。但说退失现法乐住。经言不动心解脱身作证。我定说无因缘从此退故。若谓有退,由经说有时爱解脱;我亦许然。但应观察彼之所退,为应果性?为静虑等?然彼根本静虑等持,要待时现前故;名时解脱。彼为获得现法乐住,数希现前;故名为爱。有说此定是所爱味。诸阿罗汉果性解脱,恒随逐故;不应名时。更不欣求,故不名爱。若应果性,容有退者;如何世尊但说所证现法乐住,有可退理。由此证知诸阿罗汉,果性解脱,必是不动。然由利等扰乱过失,有于所得现法乐住退失自在。谓诸钝根。若诸利根;则无退失。故于所得现法乐住,有退无退故;名退不退法。如是思等,如理应思。不退、安住、不动、何别?非练根得,名为不退。练根所得,名为不动。此二所起殊胜等至,设遇退缘;亦无退理。安住法者:但于已住诸胜德中,能无退失;不能更引余胜德生。设复引生;从彼可退。是不退等三种差别。然乔底迦、昔在学位,于时解脱,极啖味故;又钝根故;数数退失,深自厌责,执刀自害。由于身命无所恋惜,临命终时,得阿罗汉,便般涅槃。故乔底迦、亦非退失阿罗汉果。又增十经作如是说;一法应起,谓时爱心解脱。一法应证,谓不动心解脱。若应果性名为时爱心解脱者;何故于此增十经中再说应果。又曾无处说阿罗汉果名为应起;但说名应证。又说钝根所摄应果,名为应起,为显何义?若为显彼能起现前;则余利根,最应能起。若为显彼应起现前;亦余利根,最所应起。故此解脱非应果性。若尔;何故说时解脱应果?谓有应果,根性钝故;要待时故,定方现前。若与彼相违,名不时解脱。阿毗达磨,亦作是言:欲贪随眠,由三处起。一、欲贪随眠,未断遍知故。二、顺彼经法,正现在前故。三、于彼正起非理作意故。前谓彼据具因生说;后有何法因不具生。是名由教。如何由理?若阿罗汉有令烦恼毕竟不起治道已生;是则不应退起烦恼。若阿罗汉此道未生;未能永拔烦恼种故;应非漏尽。若非漏尽;宁说为应。是名由理。
上篇: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俱转转相 | 下篇:阿赖耶识恒与五遍行心所相应 |
(菩萨)三十三观音之一。坐于蛤蜊中,故有此称。又,唐文宗食蛤蜊,有擘而不开者,焚香祷之,俄变为大士形。帝召终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