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词典 > 法相辞典 > 正文
梵语 gandha,巴利语同。音译为乾陀。乃鼻根所嗅之物,鼻识所分别之对象之一。为五境(五尘)、六境、十二处、十八...(术语)大乘始教中广说诸法之性相,而不言一切皆成佛之教也。如唯识论。空始教之对。...【未成熟补特伽罗】 p0491 瑜伽二十一卷十五页云:云何未成熟补特伽罗?谓有如是补特伽罗,未能获得最后有身。谓住...(流派)为依学十地论之宗,故名。此论谈六相圆融,明一乘佛性,虽同华严,而立三祇成佛,不许一念成佛是故非圆教也...禅宗公案名。又作云门闻声悟道。本则公案为云门宗之祖云门文偃禅师针对由声色(对境)悟道之情形,向大众垂示全然彻...(物名)又曰铜钹,铜钹子,铜盘等。原为西戎南蛮之乐器,僧家采用为法会之乐器。又铙与钵原为别物,后混为一,称为...位于浙江九曜山西南之石屋岭下。洞壁上有五一六尊大小罗汉雕刻像,相传为五代以前之作品,其中以坐于中间之释迦佛及...谓广大无际涯之虚空界。于时间而言,尽未来际;于空间而言,尽虚空界。佛教以“尽虚空界”一语示无际涯之相,此语或...【俱分解脱补特伽罗】 p0927 瑜伽二十六卷七页云:云何俱分解脱补特伽罗?谓有补特伽罗,已能证得诸漏永尽;于...(菩萨)佛眼部母,又佛眼佛母之略名。...【性戒】 二戒之一。如杀、盗自性是戒,不待佛制故名性戒。...夫满教难思,窥一尘而顿现;圆宗叵测,覩纤毫以齐彰。然用就体分,非无差别之势;事依理显,自有一际之形。其犹病起...妙法莲华经弘传序(唐终南山释道宣述) 妙法莲华经者,统诸佛降灵之本致也。蕴结大夏,出彼千龄。东传震旦,三百余载...正法念处经叙 夫域中之名四等,道之所生万殊,名盖众名之假,生非有生之实。然则修促共尽,小大同期,而金字丝编、缃...
有个别同修,认为一个人若不报父母恩,是没有恶报,这种说法是一种明显的邪见,违背世尊的教理,违背因果缘起的法则...
除了少数的人,恐怕连环保这个名词与观念,都还没有建立起来之外,多半的人都知道环保这个名词,并且知道我们生存的...信徒问:师父!什么是开悟? 开悟,就是找到真正的生命。 透视人生悟得真理,而能不迷惑,这就是个开悟的人。 开悟...
佛教持戒的目标,并不是求死后升天,或是求来世的享受,佛教持戒建立在安定身心,精神集中,当你精神集中就观察思惟...从前,有一个人很会做生意。他知道什么样的东西是适宜于什么样的人所爱用,因此,一切杂物,一经过他的转运,很快地...
耻,德之基也。耻是恥的俗字,这是一个会意字,左边一个耳字,右边一个心字,就是你闻到了他人说的过失,心里有所感...
我们的一切遭遇都是自己过去业报所感,要追求幸福,不是从外边求的。我们要做好事,存好的心,才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慢...
法身之性,本无差别,佛异众生,修德有功而已。修德亦皆性具,众生日用不知者,痴爱异见,为之障也。欲彰修德,莫先...
依慈愍观趣入四念住
【法相辞典】
【依慈愍观趣入四念住】 p0773 瑜伽三十二卷十三页云:又彼不舍慈愍加行,即由修习如是慈愍,于诸念住,能正趣入。云何趣入?谓趣入时,应当发起如是胜解;如彼于我谓亲谓怨谓中庸品,我既欲乐厌背其苦;如是名为于其内身修循身观。余亦于彼谓亲谓怨谓中庸品,如我彼亦欲乐背苦。如是名为于其外身修循身观。如我既尔;彼诸有情、亦复如是。如我自欲求得胜解,彼诸有情、亦复如是。彼诸有情、与己平等,与己相似;我当与彼利益安乐。如是名为于内外身修循身观。此四念住、总缘诸蕴为境界故;当知说名坏缘念住。若修行者、但取色相;谓取显相、形相、表相;于亲品怨品及中庸品,而起胜解。由此建立唯身念住。
上篇:依证得门观察处非处 | 下篇:依界差别观趣入四念住 |
(术语)慈恩谓为世俗谛。义净谓为覆俗谛。皆为于胜义谛之称。单曰世谛或俗谛,亦同。世俗之道理也。寄归传四曰:覆...
香
相始教
未成熟补特伽罗
地论宗
云门声色
钹
石屋洞
尽虚空界
俱分解脱补特伽罗
佛眼尊
性戒
【大藏经】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
【大藏经】妙法莲华经
【大藏经】正法念处经

父母恩难报,要尽心竭力孝顺父母

知福惜福才能做心灵环保
慧律法师《感受错误就会增添烦恼》

持戒就是每天在改运
金钱,用了才是自己的

八字既亡,则生为衣冠禽兽,死堕三途恶道

度众生苦,一切要从利他的角度出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