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词典 > 法相辞典 > 正文
(书名)明明昱着。百法明门论赘言一卷,唯识三十论约意一卷,观所缘缘论会释一卷,六离合释法式通关一卷,观所缘缘...(一)指在佛说法之会座上,对佛发起问答,以显扬佛意,而成办利益者。佛亦以此一对扬者为此会之代表,而为之说法,此...【名言不显自性】 p0590 瑜伽七十三卷三页云:若谓名言能显自性;亦不应理。若取不取,假立名言,俱有过故。若...【十重障】 p0102 十重障者:十重障者。一、异生性障,二、邪行障,三、暗钝障,四、微细烦恼现行障,五、于下乘般...【多清净信】 p0623 瑜伽二十九卷十六页云:多清净信者:谓于大师所,无惑无疑,深生净信;及以胜解。如于大师...(术语)Pratideśayāmi,梵语,布萨说戒之具名也。玄应音义十六曰:布萨是讹略也,应言钵啰帝提舍耶寐,此云我对...【二种究竟】 p0025 瑜伽一百卷二十二页云:复有二种究竟。一者、智究竟,二者、断究竟。智究竟者:谓尽无生智...【阿毗跋致】 梵文 avinivartaniya,即不退转,功德善根不再退失之意。《大智度论》卷四载:‘菩提萨埵有两种,有鞞...(一)指念佛等十种念。又作十随念。增一阿含经卷一载有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施、念天、念休息(即止息心意之想...毗舍遮,梵名 Pi?āca。又作毕舍遮鬼、臂奢柘鬼。意译食血肉鬼、啖人精气鬼、癫狂鬼、吸血鬼。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之...【麤聚色】 p1472 杂集论六卷十页云:又说麁聚色极微集所成者:当知此中极微,无体,无实,无性;唯假建立。展转分...僧伽吒经...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...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(一)满贤婆罗门遥请佛缘 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。时彼南方有一婆罗门,名曰满贤,...
古印度时,有一位比丘,从远处见到满愿子(即富楼那尊者)将坐具置于右肩上进到园中,比丘立即到舍利弗尊者面前说道...学佛最基本的是要学习互相尊重、彼此和睦,这也是佛陀教育弟子们的重要课题长幼有序。 佛陀在世时,常在恒河的两岸...
我们刚开始在学佛的时候,只想到一件事,就是痛苦跟快乐,如何离苦得乐,我们可能遇到了身心很大的痛苦,我们想要找...一位从年轻时代就以帮人按摩维生的盲眼阿婆,一直住在小镇的郊外,有一天她带着积蓄到镇里找水电行的老板。 陈老板...
正精进 处事不仅要精进,更要正精进,若只是精进而方向不正确,则会与道相违,导致不良的后果。例如社会上有些人熬...观世音是罗什的旧译,玄奘新译为观自在,这是同一梵语的不同传译。中国每略称为观音。菩萨,简单说,就是上求下化的...
我们修行的一个重点:研真穷妄名之为学。盖能深造自得,则左右逢其源。那么我们修学佛法当中有一个重点,就是研真穷...
安居又作夏安居、雨安居、坐夏、夏坐、结夏、九旬禁足、结制安居。 在印度,夏季的雨季长达三个月,佛陀乃订定四月...
成立唯识教理
【法相辞典】
【成立唯识教理】 p0666 成唯识论七卷十三页云:由何教理、唯识义成?岂不已说。虽说;未了。非破他义,己义便成。应更确陈成此教理。如契经说:三界唯心。又说:所缘、唯识所现。又说:诸法皆不离心。又说:有情随心垢净。又说:成就四智菩萨,能随悟入唯识无境。一、相违识相智。谓于一处,鬼人天等,随业差别,所见各异。境若实有;此云何成。二、无所缘识智。谓缘过未梦境像等非实有境,识现可得。彼境既无;余亦应尔。三、自应无倒智。谓愚夫智、若得实境;彼应自然成无颠倒;不由功用,应得解脱。四、随三智转智。一、随自在者智转智。谓已证得心自在者,随欲转变地等皆成。境若实有;如何可变。二、随观察者智转智。谓得胜定、修法观者、随观一境,众相现前。境若是实;宁随心转。三、随无分别智转智。谓起证实无分别智,一切境相,皆不现前。境若是实;何容不现。菩萨成就四智者,于唯识理,决定悟入。又伽他说:心意识所缘,皆非离自性。故我说一切、唯有识无余。此等圣教,诚证非一。极成眼等识、五随一故;如余、不亲缘离自色等。余识、识故;如眼识等,亦不亲缘离自诸法。此亲所缘,定非离此。二随一故。如彼能缘。所缘、法故。如相应法,决定不离心及心所。此等正理,诚证非一。故于唯识,应深信受。
上篇:成就杜多功德 | 下篇:成所作事静虑 |
(杂语)世间之典籍也。维摩经方便品曰:虽明世典,常乐佛法。...
相宗八要解八卷
对扬
名言不显自性
十重障
多清净信
钵啰帝提舍耶寐
二种究竟
阿毗跋致
十念
毗舍遮鬼
麤聚色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僧伽吒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
【大藏经】撰集百缘经

知见清净得证涅槃
舍利弗露宿记

把自我意识放下,跟着愿力走
人格者

修行人的三大精进
与观音菩萨的慈悲行相应

研真穷妄名之为学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