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词典 > 翻译名义集 > 正文
(人名)Udraka Rāmaputra,涅槃经三十八曰:郁头蓝弗。同二十一曰:郁陀伽。佛本行集经二十二曰:优陀罗罗摩子。...【四种非圣妄语】 p0451 瑜伽十四卷十三页云:又略有四种非圣妄语。谓于见不见,颠倒而说。于闻不闻,于觉不觉,于...指寺院。亦指住于寺院中之僧众。于寺家任职者,称为寺家人。此外,依属僧寺之家户,亦称寺家。[续高僧传卷二十五释...以耳闻法,遂得解脱,即耳为解脱之门,故称解脱耳。盖此土众生特以耳根为解脱门。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二(大一五·四一...(术语)梵名捺喇舍曩Darśana,思虑推求审详而决择事理也。通于正邪。止观五下曰:一切凡夫未阶圣道,介尔起计,悉...【不虚行决定】 p0337 显扬八卷九页云:不虚行堕决定者:谓诸菩萨、已得自在,如其所欲,随所造修诸菩萨行,无有空...(佛名)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之略。...【真实】 p0918 瑜伽十三卷十七页云:云何真实?谓真如、及四圣谛。...【首陀婆】 大论云:秦言净居天,通五净居。...(菩萨)不空罥索观音也。...又名归真、归寂、归化、归本等,是圆寂的意思。...往生论...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(一)满贤婆罗门遥请佛缘 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。时彼南方有一婆罗门,名曰满贤,...凡趣圣道悟解真宗。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。一切行无由取见。愿善知识如有写者。用心无令脱错。恐误后人。 夫修道之本...很多的同修,平时做回向,除了按照大德门制定的回向文回向之外,也加入了一些想要达成自我愿望的回向,这个无可厚非...
身为大患之本,众苦所聚,六道生死,先要识此生死苦因。所谓诸苦所因,贪欲为本,若灭贪欲,无所依止。是故佛说金刚...人生佛教,是近代中国佛教泰斗太虚大师提倡的;但是人生佛教的原理,却是佛教本来具有的,并不是太虚大师创造的;简...佛陀时代,有位婆罗门国王名叫多味写,平日信奉九十六种外道。一天,国王忽萌善心,欲行大布施,于是依照婆罗门教的...
当别人有成就的时候,我们往往不能正确对待。看到别人有了成就,心里面就很难受。很多人在生活中不经意会说出这么一...一个女人可以生得不漂亮,但是一定要活得漂亮。无论什么时候,渊博的知识、良好的修养、文明的举止、优雅的谈吐、博...
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,有一次向众多弟子开示法要。当时在座有位比丘心里想:希望如来对我有所...拈花一笑心自静 只需拈花一笑,万千心事尽在其中。往事的脚步轻了,悄悄地走过岁月。一笑于休闲处,坐看时光着地成...
檀那
【翻译名义集】
【檀那】法界次第云:秦言布施。若内有信心,外有福田、有财物,三事和合,心生舍法,能破悭贪,是为檀那。布施有二种:一者财施,二者法施。财施者,所谓饮食衣服、田宅六畜、奴婢珍宝、一切己之所有资身之具,及妻子,乃至身命属他,为他财物,故云舍身犹属财施。有所须者,悉能施与,皆名财施也。法施者,若从诸佛及善知识,闻说世间出世间善法,若从经论中闻,若自以观行故知,以清净心,为人演说,皆名法施。
上篇:若那 | 下篇:尸罗 |
(名数)法相宗之观门,就八识有五重唯识观之法,观万法唯识由浅至深为五重之观想也。...
郁头蓝弗
四种非圣妄语
寺家
解脱耳
见
不虚行决定
山海如来
真实
首陀婆
不空罥索菩萨
归元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往生论
【大藏经】撰集百缘经
【大藏经】最上乘论
回向的诀窍

念念不忘,心心不懈,即此便是修行之要
佛教本来就是人生的
戒贪得自在

用欢喜心降伏你的自卑与嫉妒
女人长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