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州育王山怀琏大觉禅师,漳州龙溪陈氏子。诞生之夕,梦僧伽降室,因小字泗州。既有异兆,佥知祥应。龆龀出家,丱角圆顶。笃志道学,寝食无废。一日洗面,泼水于地,微有省发。即慕参寻,远造泐潭法席,投机印可。师事之十余年,去游庐山,掌记于圆通讷禅师所。皇祐中仁庙有诏,住净因禅院,召对化成殿。问佛法大意,奏对称旨,赐号大觉禅师。后遣中使问曰:「才去竖拂,人立难当。」师即以颂回进曰:「有节非干竹,三星偃月宫。一人居日下,弗与众人同。」帝览大悦。又诏入对便殿,赐罗扇一把,题元寂颂于其上。与师问答诗颂,书以赐之,凡十有七篇。至和中乞归老山中,乃进颂曰:「六载皇都唱祖机,两曾金殿奉天威。青山隐去欣何得,满箧唯将御颂归。」帝和颂不允,仍宣谕曰:「山即如如,体也将安归乎?再住京国,且兴佛法。」师再进颂谢曰:「中使宣传出禁围,再令臣住此禅扉。青山未许藏千拙,白发将何补万几?霄露恩辉方湛湛,林泉情味苦依依。尧仁况是如天阔,应任孤云自在飞。」既而遣使赐龙脑钵。师谢恩罢,捧钵曰:「吾法以坏色衣,以瓦铁食,此钵非法。」遂焚之。中使回奏,上加叹不已。治平中上疏丐归,仍进颂曰:「千簇云山万壑流,闲身归老此峰头。余生愿祝无疆寿,一炷清香满石楼。」英庙依所乞,赐手诏曰:「大觉禅师怀琏受先帝圣眷,累锡宸章。屡贡诚恳,乞归林下。今从所请,俾遂闲心。凡经过小可庵院,任性住持。或十方禅林,不得抑逼坚请。」师既渡江,少留金山西湖,四明郡守以育王虚席,迎致九峰韶公作疏,劝请四明之人,相与出力,建大阁藏所赐诗颂,榜之曰宸奎。翰林苏公轼知杭时,以书问师曰:「承要作宸奎阁碑,谨已撰成,衰朽废学,不知堪上石否?」见参寥说。禅师出京日,英庙赐手诏,其略云:「任性住持者,不知果有否?如有,切请录示全文,欲添入此一节。」师终藏而不出。逮委顺后,获于箧笥。
开堂日,僧问:「诸佛出世,利济群生。猊座师登,将何拯济?」师曰:「山高水阔。」曰:「华发无根树,鱼跳万仞峰。」师曰:「新罗国里。」曰:「慈舟不桌清波上,剑峡徒劳放木鹅。」师曰:「脱却衣裳卧荆棘。」曰:「人将语试。」师曰:「惯得其便。」僧拊掌,师曰:「更[路-各+孛]跳。」问:「圣君御颂亲颁赐,和尚将何报此恩?」师曰:「两手拓地。」曰:「恁么则一人有庆,兆民赖之。」师曰:「半寻拄杖搅黄河。」问:「橹桌不停时如何?」师曰:「清波箭急。」曰:「恁么则移舟谙水势,举桌别波澜。」师曰:「济水过新罗。」曰:「古佛位中留不住,夜来依旧宿芦花。」师曰:「儿童不识十字街。」问:「坐断毗卢顶,不禀释迦文,犹未是学人行业。如何是学人行业?」师曰:「斫额望明月。」僧以手便拂,师曰:「作甚么?」僧茫然。师曰:「赚却一船人。」师曰:「若论佛法两字,是加增之辞,廉纤之说。诸人向这里承当得,尽是二头三首,譬如金屑虽贵,眼里著不得。若是本分衲僧,才闻举著,一摆摆断,不受纤尘,独脱自在,最为亲的。然后便能在天同天,在人同人,在僧同僧,在俗同俗,在凡同凡,在圣同圣。一切处出没自在,并拘检他不得,名邈他不得,何也?为渠能建立一切法故。一切法要且不是渠,渠既无背面,第一不用妄与安排。但知十二时中,平常饮啄,快乐无忧。只此相期,更无别事。所以古人云,放旷长如痴兀人,他家自有通人爱。」
上堂:「文殊宝剑,得者为尊。」乃拈拄杖曰:「净因今日恁么,直得千圣路绝,虽然如是,犹是矛盾相攻,不犯锋铓,如何运用?」良久曰:「野蒿自发空临水,江燕初归不见人。参!」上堂:「太阳东升,烁破大千之暗。诸人若向明中立,犹是影响相驰。若向暗中立,也是藏头露影汉。到这里作么生吐露?」良久曰:「逢人只可三分语,未可全抛一片心。参!」上堂:「世法里面,迷却多少人?佛法里面,醉却多少人?只如不迷不醉,是甚么人分上事?」上堂:「言锋才击,义海交深。若用径截一路,各请归堂。」上堂:「应物现形,如水中月。」遂拈起拄杖曰:「这个不是物,即今现形也。且道月在甚么处?」良久曰:「长空有路还须透,潭底无踪不用寻。」击香台,下座。上堂:「白日东上,白日西落,急如投壶闪寥廓。神龙一举透无边,纤鳞犹向泥中跃。灵焰中,休凑泊,三岁孩童髽四角。参!」上堂良久,举起拳头曰:「握拳则五岳倒卓,展手则五指参差。有时把定佛祖关,有时拓开千圣宅。今日这里相呈,且道作何使用?」指禅床曰:「向下文长,付在来日。」
佛教词典 > 五灯会元 > 正文
子题:礼、比丘僧 含注戒本·皈敬偈:“稽首礼诸佛,及法比丘僧。”(含注戒本卷上·一·三) 戒本疏·释皈敬偈:“...(杂语)大日经六(三三昧耶品)曰:复次秘密主,次于一身示现三种,所谓佛法僧。复次秘密主,从此成立说三种乘,广...梵语 da?a jānāni。(一)就有漏智及无漏智之性分为十种。(一)世俗智(梵 sajvrti-jāna),多取世俗境之智,即有漏...(术语)极乐之往生人有胎生与化生二种。疑佛智而修种种善业之人,生于边地之宫殿,五百岁间不能闻见三宝。是名胎生...婆伽,梵名 Bhārgava。又作跋伽婆仙、婆伽婆仙、跋伽仙。意译为瓦师、无不达。住毗舍离国一苦行林中之仙人。以释迦...止,谓法性寂然;观,谓寂而常照。止如明镜止水,观如明镜止水影现万象,故止与观,实一体而不二。止观辅行传弘决卷...梵语 mahāyānātiprativāhanārtha。又作回心向大。意即回转小乘之心而趣向大乘心,以求无上菩提。小乘唯求自利...Sifenlu 佛教戒律书。亦称《昙无德律》。原为印度上座部系统昙无德部(法藏部)所传戒律。后秦佛陀耶舍与竺佛念...原指象中之殊胜者,比喻菩萨之威猛能力。维摩经卷中不思议品(大一四·五四七上):“譬如龙象蹴踏,非驴所堪。”而...即梵福与圣福。前者乃大梵天王之福德,后者为三乘圣果之福德。[法华文句卷十] p220...(术语)犹言根性。谓人心地之本原也。李绅石经堂记曰:如来以万门万行普示群生,随其性根,用假方便。...佛说雨宝陀罗尼经...1、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(nan)无(mo)佛(fo)驮(tuo)耶(ye) 南(nan)无(mo)达(da)摩(mo)耶(ye) 南(nan)无(mo)僧(seng)伽...梵网经菩萨戒本(诵戒专用)...
至于邪淫之事,无廉无耻,极秽极恶,乃以人身行畜生事。是以艳女来奔、妖姬献媚,君子视为莫大之祸殃而拒之,必致福...
《楞严经》前面的三卷经文,佛陀等于是讲到了大乘佛法胜义中的真胜义性。也就是在整个大乘的教法当中,对生命的解释...世人所认为的孝,都以物质为主,以为在日常活中能供给父母吃饱、穿暖或物质上的享受,就是尽孝了,其实不尽然。 佛...皈指回转,依指投靠依止。皈依的意思是身心归向它、依靠它。皈依三宝的人是佛教徒或称佛弟子。皈依也可以写成归依,...
一个人从小到大常常有很多欲望,为了实现这些欲望,他们常常会想尽各种办法,动用种种可以利用的手段。可是,人的欲...
【是故能令破戒之人,戒根清净;未得戒者,令其得戒;未精进者,令其精进;无智慧者,令得智慧;不清净者,速得清净...
问: 请问把去世多年的人挂牌超度,能否有效果?能否从恶道度出来?家里人不信佛法,并且教我不要放生。如果我帮他...其实,在你家的厨房里,就有很多有益心脏的好食物。 1.杏仁: 预防血小板凝结。研究发现,即使每周只吃一次坚果,也...
育王怀琏禅师
【五灯会元】
上篇:太守许式郎中 | 下篇:灵隐云知禅师 |
【住定相】 p0660 瑜伽十一卷二十三页云:云何住定相?谓卽于彼诸相,善巧而取。由善取故;随其所欲,于定安住...
稽首礼诸佛及法比丘僧
现般涅槃
十智
极乐化生
婆伽仙
止观不二
回心向大
四分律(Dharmagupta-vinaya)
龙象
二福
性根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佛说雨宝陀罗尼经
【大藏经】十小咒注音版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梵网经菩萨戒本(诵戒专用)

邪淫乃以人身行畜生事

首楞严王三昧对治的重点
佛陀所说的孝道
惟贤长老:三皈依

平淡对人心清净的重要

持诵楞严咒能灭一切罪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