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词典 > 五灯会元 > 正文
(术语)无明为根本,生无量之惑业苦,故称之曰藏。璎珞本业经上曰:无明名不了一切法,迷法界而起三界业果,是故我...(术语)与密教所说肉团心同。父母所生血肉身中之一团,其状似莲华开合之心脏,为意识之所存者,故遂以心脏直解一团...【佛[馬*犬]耶舍】 此云觉明。罽宾国人。操行贞白,戒节坚固,仪止祥淑,视瞻不凡。五明四韦之论、三藏十二之典...又称普门世界三昧门。大日如来普门示现之大众,称为普门大众;而观此普门大众于一心,即称为普眼三昧门。普眼,乃断...(术语)智慧之眼目也。圆觉经曰:幻翳朗照,慧目清净。又曰:一切众生,生无慧目。身心等性,皆是无明。寄归传一曰...已经解脱烦恼障碍的佛身,为二佛身之一。...(一)梵语 kajboja。又作剑蒲、甘菩遮。为产于西域之果名。色赤而 形圆,其上有三道横纹,佛颈呈此相,称为绀蒲成就...为密教阿阇梨所传曼荼罗、胎藏图像中,列于遍知院之如来焰光菩萨。又称普光菩萨、圆光菩萨、如来圆光菩萨。此尊系表...(真言)陀罗尼名。佛说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,一卷,不空译。佛说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消除一切灾难陀...三乘圣果之位。华严经说:愿一切众生,速入圣位。...(人名)汉时高僧,字恭明,月氐国优婆塞也。汉末游洛,该览经籍,细长黑瘦,白眼黄睛。时人语曰:支郎眼中黄,形躯...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 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中。时有摩诃比丘僧万二千人,皆净洁一种类,皆阿罗汉...(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)...现在贤劫千佛名经(亦名「集诸佛大功德山」) 尔时喜王菩萨白佛言:「世尊!今此众中,颇有菩萨摩诃萨,得是三昧,亦得...一个人的幸福除了他自己的努力以外,还有他各方面因缘的果报成熟。各种善业的累积促成了他现在的福报。我们如果是一...佛陀在舍卫国时,有一次与弟子们外出托钵。在途中,遇到了一位外道教徒,他一看到佛陀,就开始破口大骂。 佛陀却若...
《阿弥陀经》曰: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缘得生彼国。净土往生,要须大善根、大福德、大因缘方可往生,但空念佛,如...
二十四诸天指的是佛教的护法诸神,又可称为诸天鬼神。自古列十六天像,各有所主,以其有呵护佛法之功。后增日神、月...问: 为什么要注重回向? 大安法师答: 一般我们做的世间出世间功德,你如果不回向,它自然也有因果,善有善报恶有...
你要知道怎样叫「念佛」。念头是真的放在「佛」,那叫「一念相应一念佛」。很多人是这样:「阿弥陀佛!阿弥陀佛!」...
在吃的方面,出家人是人家布施什么就吃什么,不执着、不贪求,少一些、坏一点也吃。否则吃太多、吃太好,业障不易消...有二个和尚住在隔壁;所谓隔壁是:隔壁那座山,他们分别在相邻的二座山上的庙里。这二座山之间有一条溪。 这二个和...
三圣慧然禅师
【五灯会元】
镇州三圣院慧然禅师,自临济受诀,遍历丛林。至仰山,山问:「汝名甚么?」师曰:「慧寂。」山曰:「慧寂是我名。」师曰:「我名慧然。」山大笑而已。仰山因有官人相访,山问:「官居何位?」曰:「推官。」山竖起拂子曰:「还推得这个么?」官人无对。山令众下语,皆不契。时师不安,在涅槃堂内将息。山令侍者去请下语,师曰:「但道和尚今日有事。」山又令侍者问:「未审有甚么事?」师曰:「再犯不容。」到香严,严问:「甚处来?」师曰:「临济。」严曰:「将得临济喝来么?」师以坐具蓦口打。又到德山,才展坐具,山曰:「莫展炊巾,这里无残羹馊饭。」师曰:「纵有也无著处。」山便打,师接住棒,推向禅床上。山大笑。师哭苍天,便下参堂。堂中首座号踢天泰,问:「行脚高士,须得本道公验,作么生是本道公验?」师曰:「道甚么?」座再问,师打一坐具曰:「这漆桶前后触忤多少贤良!」座拟人事,师便过第二座,人事又到道吾。吾预知,以绯抹额,持神杖于门下立。师曰:「小心祗候。」吾应喏。师参堂了,再上人事。吾具威仪,方丈内坐。师才近前,吾曰:「有事相借问,得么?」师曰:「也是,适来野狐精,便出去。」住后上堂:「我逢人即出,出则不为人。」便下座。﹝兴化云:「我逢人即不出,出则便为人。」﹞僧问:「如何是祖师西来意?」师曰:「臭肉来蝇。」﹝兴化云:「破驴脊上足苍蝇。」﹞问:「僧近离甚处?」僧便喝,师亦喝。僧又喝,师又喝。僧曰:「行棒即瞎。」便喝。师拈棒,僧乃转身作受棒势。师曰:「下坡不走快,便难逢便棒。」僧曰:「这贼便出去!」师遂抛下棒。次有僧问:「适来争容得这僧?」师曰「是伊见先师来。」
上篇:宝寿沼禅师 | 下篇:魏府大觉和尚 |
(经名)有二译:一、为后汉安世高译,名柰女祇域因缘经。其一亦安世高译,题柰女祇婆经。与上经同而文稍略。...
无明藏
一团心识
佛[馬*犬]耶舍
普眼三昧门
慧目
解脱身
绀蒲
如来普光菩萨
消灾咒
圣位
支谦
【大藏经】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普贤菩萨行愿品
【大藏经】现在贤劫千佛名经
心怀嫉妒,必定也反噬自己
向佛陀丢掷泥沙的人

【推荐】古德论《阿弥陀经》少善根福德因缘与多善根福德因缘

佛教的二十四诸天
为何要注重回向

善用这个念头,是心就是佛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