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词典 > 三藏法数 > 正文
梵语 rasa,巴利语同。依感觉器官或感觉机能(即五根),所得知对象(五境)之一。即由舌根所尝之味,亦即舌根所受...(杂语)又曰金刚水。真言行者受三昧耶戒时,为表誓约所饮之水名。大日经疏五曰:又于别器调和香水,以郁金龙脑旃檀...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列举菩萨解脱之五义,即:(一)生死不能缚,谓众生为生死所缚,菩萨不为生死所缚。(二)境相不能缚...(名数)五种之悭吝也。一、住处悭,我独住此处,不容余人。二、家悭,我独入此家,不容余人。三、施悭,我独受此布...云何无为?几是无为?为何义故观无为耶?谓有为相违是无为义,法界法处一分是无为为舍执着常住我故,观察无为。问无...正法念处经说:有脑骨虫、顶上虫、发虫、耳虫、鼻虫、脂虫、食涎虫、醉味虫、六味虫、牙根虫、咽喉虫、抒气虫、续虫...(喻)恶心狂乱如大恶象之驰骋奔逸,既难捕捉又难调伏。...于净土教,以西方净土为所求之处。唐代善导于观无量寿佛经疏散善义之十一义门中谓,回向所修之诸功德,愿生弥陀佛国...指有漏之体质。漏,烦恼之异称。谓有烦恼迷染之身。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(大四七·五○○上):“不能系缚此无依道...(名数)释迦如来多宝如来之二大导师也。【又】一、圣师。具慧眼,法眼,化导之三力者。二、凡师。不具此三者。止观...【六种摄】 p0295 杂集论五卷十五页云:如是摄相,随诸世间共所成立相摄道理,复有六种。一、依处摄。如世间说:赡...六祖大师法宝坛经...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(亦名遗教经)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,度阿若憍陈如,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,所应度者皆已度讫,于娑...断际心要 河东裴休集并序 有大禅师。法讳希运。住洪州高安县黄檗山鹫峯下。乃曹溪六祖之嫡孙。西堂百丈之法姪。独佩...
人从爱欲生忧,从忧生怖。若离于爱,何忧何怖?这也是佛所说的偈子。这是说到曾经有一个婆罗门,他从开垦土地、播种...
【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】 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云何菩萨摩诃萨净佛国土? 佛言:有菩萨从初发意已来,自除身麁业、除口...大家可以看看四十八愿的其中三愿十八愿,十九愿,二十愿。实际上就把这个顿信和渐信的几种不同的根基,给我们展示出...问: 如何去报佛恩? 大安法师答: 要思惟佛对我们的恩德,那是比山还高,比大地还广。用大山之高、大地之广来比喻...
中国有一句老话,叫做在家靠父母,出门靠朋友,可见朋友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。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...
赵阅道居士 赵阅道居士是北宋一位修行有成就的大居士,宋仁宗时候他做御史,为人公正无私,因此,被称为铁面御史。...
近日,有位初学佛的贾居士讲述了一件事。最初带领贾居士学佛的是一位穆居士,此人虔信佛教,为人处世也广受好评。然...
时间过得真快,不知不觉间我和先生已经茹素八年了,这八年可以说是我们成长至今收获最大的八年。 记得第一次接触素...
二十空
【三藏法数】
[出般若经] 一内空谓内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。皆无自性。故名内空。二外空谓外之色声香味触法六尘。皆无自相。故名外空。三内外空谓六根六尘六识。都无自性。故名内外空。(六识者。眼识。耳识。鼻识。舌识。身识。意识也。)四空空谓一切法皆空。此空亦空。故名空空。五大空谓小乘四谛十二因缘诸法。皆空无有。故名大空。(四谛者。苦谛。集谛。灭谛。道谛也。十二因缘者。一无明。二行。三识。四名色。五六竹。六触。七受。八爱。九取。十有。十一生。十二老死也。)六小空。(亦
上篇:二十诸天 | 下篇:二十种小乘外道涅槃 |
(故事)据长阿含经三,则说佛自行乞食,到周那(即准陀)宅受最后之供养,食旃檀耳羹,食已说法,中夜命终。是小机...
味
誓水
菩萨解脱五义
五悭
无为
人生虫寓相
大恶象
所求
漏质
二师
六种摄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六祖大师法宝坛经
【大藏经】佛遗教经
【大藏经】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

人做事,不要让事做人

何等是净佛土
临终是否要在佛号上才能往生
如何去报佛恩?

损者三友与益者三友

你找到适合改过行善的方法没

念佛人为何还会遭遇车祸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