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词典 > 三藏法数 > 正文
(术语)适于一时机宜之法名为权,究竟不变之法名为实。止观三下曰:权谓权谋,暂用还废,实谓实录,究竟旨归。权实...(喻)善恶业能使人轮转于六趣。...(一)密教行灌顶时,金刚界与胎藏界两部曼荼罗建于同一坛之谓。系“两坛构”之对称。两坛构是以金、胎两部之曼荼罗分...(1741~1810)清代僧。为莲宗第十二祖。河北丰润人,俗姓马。字彻悟、讷堂,号梦东。少攻举业,精通经史。二十二岁...(术语)法性之理体,为法之根本穷极,故曰本极。法华玄义七曰:本极法身,微妙甚深。...唐末曹洞宗僧。生卒年不详。为曹洞宗之祖洞山良价之法嗣,住於越州(浙江),以“乾峰一路”之公案与“乾峰二光三病...(术语)形容烦恼者。烦恼非心性固有之物,为迷理而起者,故名之为客。为污心性者,故名之为尘。维摩经问疾品曰:菩...梵语 nava-yāna-sajprasthita。全称初发意、初发心、新发意、新发心。指初发心求菩提道而未有深行者。首楞严经卷一...(经名)舍卫国王十梦经之略名,又舍卫国王梦见十事经之略名,又国王不梨先泥十梦经之略名。...【离仗】 p1424 集异门论五卷十五页云:离仗云何?答:离欲恶不善法,有寻有伺,离生喜乐,入初静虑具足住;广说乃...(术语)万有如幻而无实体也。...君不见。绝学无为閒道人。不除妄想不求真。 无明实性即佛性。幻化空身即法身。法身觉了无一物。 本源自性天真佛。五...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:一时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中,与大比丘众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,皆阿罗汉也生死...(印光大师校印本)...
明朝万历年间的莲池大师,净土宗的第八祖。莲池大师还没出家的时候,是姓沈,在家时就有学佛、念佛。 有一日,他的...
一念相应一念佛,体现了净土法门的一个本质特点:以佛的果地觉作凡夫修行的因地心,因心果觉相互互动、感应、沟通。...经云:若以诤止诤,至竟不见止;唯忍能止诤,是法可尊贵!除了维护教誉,一切争执,均宜以忍来平息! △ 莫大之祸,...佛陀说:“我们要改变自己,有能力才去改变别人。”儒家也说:“吾日三省吾身。”先修身才能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 ...佛说经咒甚多,谁能一一遍持。古人择其要者列为日课,早则《楞严》、《大悲》、《十小咒》、《心经》,念毕,则念佛...
1、轻诺寡信的人 把许诺当做玩笑,信口开河、随口说说,背后却从不行动不作为。言而无信何以深交? 2、奉承谄媚的人...
我们今生造了很多的业,到底什么业会被激发出来,临命终就很重要,是一种业力激发的时候。业力的激发有两种:第一我...
戒定慧是大乘通途教法的这种三无漏学,戒又叫毗尼,波罗提木叉就是针对我们的烦恼、习气所建立的戒律的条文。 最基...
二种心相
【三藏法数】
[出占察经] 一心内相谓心体本相。如如不异。清净圆满。障无碍。微密难见。遍一切处。是名心内相。二心外相谓心随有所念。种种境界皆悉现前。是名心外相。
上篇:一大事因缘 | 下篇:二根 |
(杂语)愚痴之凡夫。净心诫观下曰:无碍之智与痴凡一如。...
权实
业轮
一坛构
际醒
本极
乾峰
客尘
初心
十梦经
离仗
如幻即空
【大藏经】永嘉证道歌
【大藏经】阿閦佛国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

一念弥陀,头上便放光

念佛相应的秘诀
忍
慧律法师《改变自己》
印光大师:居士早晚课应专修净土

这九种人,擦肩即可,无需深交

净土宗要求你少造罪业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