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词典 > 三藏法数 > 正文
指色界四禅天中之第三天。又作第三静虑、第三禅。因离第二禅之喜,更生静妙之乐,故又称离喜妙乐地。其为仅有之意识...以朝露比喻人命之短暂无常。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八(大一二·五八九下):“是寿命常为无量怨储所绕,念念损减,无...(修法)孔雀经中所说,经初说神咒之缘起,言有比丘,名莎底,出家未久,为众破薪营浴事,有大黑蛇自朽木孔出,螫彼...梵语 ghrānendriya,巴利语 ghān''''indriya。音译揭逻拏因侄唎焰。为五根之一,六根之一,十二处之一,十八界之...(经名)一卷,秦罗什译。为增一阿含经放牛品之别译。以放牛之十一法譬比丘之十一法。...【二谛各有三种】 p0038 辩中边论中卷四页云:论曰:世俗谛有三种。一、假世俗,二、行世俗,三、显了世俗。此...指自宗以外之宗派,或指自宗之末流、法孙。此外,又有以自宗为本位而称其他各宗为余宗者。[正法眼藏坐禅箴] p636...(一)悉昙字 (r)。又作厘、鲁、[口*吕]、纥里。为悉昙五十字门之一。瑜伽金刚顶经释字母品(大一八·三三八中):...(名数)律,法相,三论,华严,天台,真言,禅之七宗也。是于八宗中除俱舍成实加禅宗者。元亨释书诸宗志举此七宗。...(1628~1682)清代僧。江苏宜兴人,俗姓蒋。字截流。其父全昌精通儒佛,与憨山德清有亲交。德清示寂后三年,全昌梦...(术语)十六行相中之四行相。观集谛之境而为四种之观解。即观集谛者迷因之惑业也,惑业者生苦果之因也,集积苦果而...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:一时佛在三十三天波利质多罗树下,与无量大比丘众及无量大菩萨众俱,弥勒菩萨摩诃...毗尼日用切要...如是我闻:一时佛在王舍城鹫峯山中,与大苾刍众三万二千人俱,皆得阿罗汉,具大神通。其名曰:尊者阿若憍陈如、尊者...【按】复旦女教师于娟已经去世半年多了,但这篇《为啥是我得癌症?》值得每个人认真阅读。不要再瞎吃八吃、暴饮暴食...
佛说法四十九年,就是讲的因果,大乘经讲的都是因果。作为佛教徒,你是不是正知正见来修行,你是不是讲因果?这因果...
在《坛经》中,顿与渐的问题,是贯穿全书的一个主要问题。六祖大师正是围绕这一问题来展开他一生教化的。因此,学禅...
习惯一:充当审判官 夫妻间出现问题时,一方总是将自己的标准作为客观标准,因此他或她在这件事就不可能有错误,那...
这个地方讲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。从唯识的角度,我们一个人生命要改变,只有一种情况,就是你自己愿意改变。佛菩萨...
记得在佛的公案里边,有位尊者的前生是香灯师,每天打扫,打扫之后有个要饭的来了,他给他吃点东西,叫他去把垃圾倒...
不如理就是说,你听闻了一个邪法以后,你自己在寂静处,一次一次加以消化思惟,这个时候,产生一种非正法类的分别,...
释门万行,以布施为先。所谓布施者,只是舍之一字耳。达者内舍六根,外舍六尘,一切所有,无不舍者。苟非能然,先从...
一身
【三藏法数】
[出华严经] 身即法身也。盖十方诸佛无明之惑净尽。法性之体全彰。无有自他色相之异。故名一身。经云。一切诸佛身。惟是一法身。是也。
上篇:一人 | 下篇:一虚 |
谓世尊说。苾刍当知。我说依初静虑。能尽诸漏。如是我说。依第二第三第四静虑。空无边处。识无边处。无所有处。能尽...
三禅天
朝露
孔雀神咒
鼻根
放牛经
二谛各有三种
余流
哩
七宗
行策
因集生缘
【大藏经】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毗尼日用切要
【大藏经】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
为啥是我得癌症

道业未成,白白吃了常住这么多东西

《坛经》中的顿与渐

8种习惯影响夫妻间的沟通

为什么受菩萨戒后很容易得到感应加持

扫除尘垢感得相貌庄严

邪见造的业是最重的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