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词典 > 历代名僧辞典 > 正文
即接引化导世间众生,相应其种种机根,而给予利益。碧岩录第八十八则(大四八·二一二下):“玄沙示众云:‘诸方老...【二种业】 p0022 瑜伽九十卷一卷云:有二种业。一者、重业,二者、轻业。当知此中由三因缘,令业成重。一、由...三智者: 一、一切智 知一切法之总相者,总相即空相也。 二、道种智 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。 三、...观经所说三福之一。观无量寿经说:一者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。三福中之第一福,即是世福。...指至高无上的义理,亦即非空非有、真空妙有的中道至理。...【十三智】 p0105 杂集论三卷二页云:又所知法者:谓信解智所行故,道理智所行故,不散智所行故,内证智所行故,他...(杂语)宋僧传二十四大光传,吴音诵经,帝甚异其事。...阿毗达摩品类足论云三断: 一、见所断 谓声闻初果之人,断惑见理,名为见道。因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,故名见所...行事钞·随戒释相篇:“(一、约初受后食以明)多论,或食僧食,若施主食,各取食分,虽四人已上,于别处食,或共一...全一卷。宋代僧死心悟新(1044~1115)撰,绍兴十一年(1141)刊行。收于卍续藏第一二○册黄龙四家录第三。内容编录...(植物)与钵纳摩同,译曰莲华。陀罗尼集经四曰:般那摩印,唐云莲华印。梵Padma。...闻如是: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大目乾连始得六通,欲度父母,报乳哺之恩。即以道眼观视世间,见其亡母生饿鬼...僧伽吒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:一时婆伽婆,在王舍城灵鹫山中,共摩诃比丘僧二万二千人俱,其名曰:慧命阿若憍陈如、慧命...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摩伽陀国波沙山(孤绝山也)过去诸佛常降魔处夏安居中,与舍利弗经行山顶,而说偈言: 「一心善谛...
蕅益大师在《弥陀要解》把我们念佛的人,大方向分成两种类型: 一种是属于事持,一种事相式的念佛;一种是理持,就...
在《杂阿含经》卷三三第九二七经等的规定,在家居士,应该具足五个条件,称为五法具足,那就是: (一)信具足 信心...
堕胎是用药品或其他方法,以侵害胎儿生命为目的,而故意使之于自然生产之前脱离母体。堕胎在以前为非法,现在虽已部...那是一个忙碌的早晨,大约八点半,医院来了一位老人,看上去八十多岁,是来给拇指拆线的。他急切地对我说,9点钟他...
《南山律在家备览》中,有一条深刻地分析了当前一些居士、社会人士满口都是现在的佛教如何如何不堪现在的僧人如何如...
大家在劝进行者,做阿弥陀佛使者,帮助众生往生这一点上,方法和渠道有很多。比如我们身体力行,让大家从我们身上产...有一位年轻人很爱喝酒,经常喝得醉醺醺的,但是酒醒后,又会感到很后悔。一年当中,他因喝酒、闹事而被拘留的次数,...问: 业障和烦恼到底是什么东西?该如何消除? 慧律法师答: 业障在于自心的执着,如果我们对相上不执着、不分别,...
志通(石晋凤翔)《净土往生传》
【历代名僧辞典】
释志通。俗姓张扶风人也。后唐之季。兵革日寻。通以居无常处。深所嗟悼。续游洛下。遇嚩日啰三藏。行瑜伽教。乃曰。此如来之密藏。吾无传之。是吾失也。遂落发师事。传其所谓密藏焉。事之十年。而意无怠。寻欲陟天台游罗浮。遂辞三藏。藏曰。兵革未平。子议南征。奈何尚虞艰阻。通曰。泛乎天堑何其阻也。藏曰。苟之吴会。可授梵文。或时得以传译。亦吾事也。遂以梵文授之。石晋天福四年。达钱塘文穆王。奉朝庭之故具威仪。乐部迎之于真身塔寺。未几请访天台。繇是登赤城陟华顶。洎见智者净土仪式。不胜欣抃。不向西唾。不背西坐。天台有招手岩。其为峻峙。下顾千寻。通登其上。顾曰。身临此境。不于此时舍报见佛。异日尚何及也。于是冥目西向。自陈大愿。及念弥陀因地所发行愿。愿已投身。而下至其岩半。若有神物。捧之于树。支体无损。通曰。何其复有生耶。及复整心端意。登其岩曰。余生已厌。大愿已发。惟诸海众。同相接引。毋使此身尚有生也。因之再投。至于岩下蒙茸草上。迟久乃稣。寺僧疑。通他适。或为豺狼所伤。追而寻之。乃见其为舍身也。众乃舁归本道场医疗焉。六年请游越州法华山。七年将欲归寂。通见白鹤孔雀行列西下。又见莲华光相开合于前。通曰。白鹤孔雀净土境也。莲华光相托生处也。净土其将迎我耶。乃起礼佛。对佛而终。至阇维时。复有五色烟云。环覆其火法华山。僧咸共见之。
上篇:鸿莒(后唐温州)《净土往生传》 | 下篇:绍岩(大宋钱塘)《净土往生传》 |
(饮食)四种邪命食之一。谓比丘种植田园和合汤药等,以求衣食也。对于仰口食而语。见智度论三,三藏法数十九。...
接物利生
二种业
三智
世福
第一义
十三智
吴音
三断
别众食戒约处辨犯
死心悟新禅师语录
般那摩
【大藏经】佛说盂兰盆经
【大藏经】僧伽吒经
【大藏经】佛说弥勒大成佛经

从信仰式念佛提升到智慧引导式的念佛

在家居士应具足的五个条件

堕胎杀生,障碍往生
真正的爱,在自己心间

众僧良福田,也是蒺藜园;罪福由此心,非前境过咎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