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词典 > 历代名僧辞典 > 正文
全一卷。唐代智通译。又称清净观世音菩萨普贤陀罗尼经、清净观世音普贤经。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。内容叙述观世音菩萨...(杂语)凡有生者,不论在如何之境遇,不免生老病死,不悟之,而思惟永久不灭,执著于此世。是曰爱着生死。...有广狭二义:(一)广义之真言宗,泛指自印度传入西藏、中国、日本之密宗。(参阅“密宗”4477) (二)狭义之真言宗,...(仪式)每月二日与十六日读经于土地堂也。...【断现观】 p1416 瑜伽六十八卷五页云:断现观者:谓随次第,无倒智生,为依止故;证得所有烦恼断灭。...梵名 Jayosnīsa,西藏名 Rgyal-bahi-gtsug-tor。音译欲邬瑟尼洒。又称胜顶轮王、胜佛顶转轮。为五佛顶之一,八佛...(一)食肉有十过,即:(一)一切众生皆是六亲眷属,今所食之肉无非亲者。(二)众生闻食肉者之气,悉皆惊怖逃走,故菩萨...【净定四种】 p1003 俱舍论二十八卷十三页云:所言从净生无漏者,为一切种皆能生耶?不尔。云何?颂曰:净定有四种...指人、天之福德。与三乘修行圣果之福德对称。此人天福德系为求得现生之乐与后生之乐,而勤修布施、持戒、修定等三种...【善说法】 p1139 瑜伽八十三卷八页云:善说法者:道理所摄故,任持胜德故。 二解 瑜伽九十四卷十页云:由四种相,...不拘泥特定宗派之宗义,能自由运用殊胜之道理,以为自宗之批判者,称为“理长为宗”。世亲作俱舍论,即以说一切有部...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。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故,结出谶微,分别善恶,都有五道人作善恶有多少,瞋恚有薄厚...(弘化社32分本)...佛说盂兰盆经...
在大乘教和小乘教当中,这部《佛说观无量寿佛经》属于大乘的顿教。顿教里面也包括圆顿之教。 为什么这部《观经》念...
自古以来,中土高僧西行求法前赴后继、舍生忘死,最终取得无数真经,嘉惠后世。在这些求法高僧中,能成功返回中土者...平时: 我:妈,没钱了,打点钱吧。 妈:多少? 我:200 爸:给300吧,钱多放点,当心身体。 我:那我上课了,早点...问: 法师慈悲,请问对生活忙碌,想发心修行的在家人,应用什么方便,又有次第的方法,来修学佛法,请法师开示? 衍...有一位聪明的那先比丘,有一次,弥兰陀王故意要非难那先比丘,就诘责他说:你跟佛陀不是同一个时代,也没有见过释迦...少吃肉!可以救活许多人!! 根据联合国统计,全球每2.3秒就有一个儿童死于饥饿,从你开始这两行文字的期间,已经死...
现代有许多人不读经典,把《周易》当作所谓算命的书,实在是非常悲哀的事情,不知道《周易》是古代先民对大自然运行...
幸福美好的人生,是众人梦寐以求的愿望。古往今来,我们总认为,达到了外在的某个标准,如有钱、有权、或者有名,便...
明达〔《神僧传》卷第五〕
【历代名僧辞典】
释明达。姓康氏。其先康居国人也。童稚出家。严持斋戒年及具足行业弥峻。胁不着席日无再饭。外仪轨则内树道因。广济为怀游行在务。以梁天监初来自西戎至于益郡。时巴峡蛮夷鼓行抄劫。州郡征兵克期诛讨。达愍其将苦志存拯拔。独行诣贼登其堡垒。慰喻招引未狎其情。俄而风雨晦冥雷霆震击。群贼惊骇恻尔求哀。达乃教具千灯祈诚三宝。营办始就。昏霾立霁。山泽通气。天地开朗。翕然望国。并从王化。遂使江路肃清往还无阻。后因行役中路逢人缚豚在地。声作人语曰。愿上圣救我。达即解衣赎而放之。尝于夜中索水洗足。弟子如言。而泥竟不脱。重以汤洗如前不去。乃自以水灌之。其足便净。达曰。此鱼膏也。更莫测其所从。行至梓州牛头山。欲构浮屠及以精舍。不访材石直觅匠工。道俗皆怪其言。于时三月水竭即下求木。乃于水中得一长材。正堪剎柱。长短合度。佥用欣然。仍引而竖焉。至四月中涪水大溢。木流翳江。自泊村岸都无溜者。达率合道俗通皆接取。从横山积。创修堂宇架塔九层。远近并力一时缮造。役不逾时欻然成就。而躬袭三衣并是粗布。破便治补寒暑无革。有时在定据于绳床。赫然火起众往扑灭。唯觉清凉。有沙门僧救者。积患挛躄来从乞瘥。达便授杖令行。不移晷景骤步而返。又布萨时身先众坐。因有偷者。穿墙负物既出在外。迷闷方所还来投寺。遂喻而遣之。天监十五年随始兴王还荆州。冬十二月终于江陵。
上篇:玄光〔《神僧传》卷第五〕 | 下篇:道仙〔《神僧传》卷第五〕 |
即黄浊色。又作乾陀褐色、乾陀色。乾陀罗,又作健达、乾陀、健陀谷、乾陀罗耶。即规定用来染制此丘三衣之颜色。三衣...
观音普贤陀罗尼经
爱着生死
真言宗
土地讽经
断现观
胜佛顶
十过
净定四种
凡福
善说法
理长为宗
【大藏经】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佛说盂兰盆经

念佛法门为何是圆顿之教

远渡重洋西行求法,舍身为人师徒双亡
难以报答是父母的情
忙碌的在家人应如何修学佛法
不信佛的人对佛教的诘问
肉食将导致全球粮食危机

谦虚不但可以避祸,也是求福的基础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