〔赞宁〕系曰。表公革心变行。一日千里。果得慈氏为授戒法。此五十受中何受邪。通曰。近上法见谛自誓也。发天眼通。是证初二果也。非谛理现观而何。专据石坛与多子塔前自誓同也。或曰。所授签检以验罪灭之相。诸圣教无文。莫同诸天传授。或魔鬼所为不可为后法乎。通曰。若彰善瘅恶利益不殊。弥勒天主是天传授。非魔必矣。诸圣教中有忏罪求征祥证其罪灭不灭。然其佛灭度弥勒降阎浮说瑜伽。岂可不为后世法耶。十诵律云。虽非佛制诸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也。
佛教词典 > 历代名僧辞典 > 正文
(杂语)此翻极恶,又名毕竟。以毕竟无涅槃性,即无性阐提。...宾度罗跋罗惰阇尊者(旧称宾头卢颇罗堕誓)、迦诺迦伐蹉尊者、迦诺迦跋厘惰阇尊者、苏频陀尊者、诺距罗尊者、跋陀罗...亦名:俗戒杀为先 戒本疏·四波罗夷法:“出家所为,要断烦恼;道分所障,勿过于欲,故淫在初。俗不修道,断淫非分...遍,遍历;参,参学。指僧侣云水行脚,参遍天下之善知识,以增加自己见解,究明迷悟、实妄等之生死大事。如善财童子...(术语)形容极微弱之心也。止观五上曰:此三千在一念心,若无心而已,介尔有心即具三千。辅行五之三曰:言介尔者,...三乐之一。远离现世生死之苦,一切惑业寂灭,而得究竟安稳,不生不死之境地,称为涅槃之乐。法华经药草喻品(大九·...(术语)明者真言之异名。大日经六曰:阿字第一句,明法普周遍。义释十四曰:明者即真言之别名也,明法普遍字轮。周...三种忏悔之一依据佛陀所制之戒律而自说一己罪咎,不敢覆藏之作法。亦即身礼拜瞻敬,口中称唱赞诵,心意观想圣容,三...(经名)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一卷,金刚智译,称为金刚智仪轨。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一卷,不空译...(衣服)又作粗绢,生绢所作之法服。今无黑色之绫,呼绢衣之一种,元来为白色。...【随顺教授】 p1368 瑜伽八十八卷二页云:随顺教授者:谓记说教诫神变所摄。如来随欲记说彼心,由自定意,以三行相...根据《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》(印光法师鉴定)整理并注音。句读及注音仅供参考。特此说明。...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: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,与大比丘僧六万二千人俱,皆阿罗汉,诸漏已尽,无复...普贤行愿品...
20世纪80年代以来,毒品在全世界日趋泛滥,毒品走私日益严重。毒品的泛滥直接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,并给经济发展和社...
住宗门下的人,要行宗门下的事。你们要晓得:宗门下行的是甚么事?若不明了,纵许你住一辈子禅堂,还是一个门外汉。...问: 心识如何生? 正如法师答: 在唯识学中,所谓心识,有时是指同一名称,如八识又称八心王。心即是识,识即是心...
斋,意为长净,长养善法,清净梵行的意思,佛弟子应尽量在斋日这一天过中不食(日中后不再吃东西),受持斋法。 六...
我们都要去理解阿弥陀佛的心,弥陀的心就是大慈悲心。对大慈悲心我们就从理解母亲的心开始,有一个相应地契入。但实...至於宇宙,则是每一个宗教都会谈到的。释迦牟尼佛在经典里面说的,这个宇宙的观念有多大呢?有无量无边、不可说不可...
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,恶语伤人六月寒,佛经里也有不说他人过,亦不称已德。而十善法里关于口业的有四条:不妄语、...
简单地讲就是我们一念心性的随缘不变之体当中,个人的烦恼业力而循业发现,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一念的妄动。当然这个动...
真表(唐百济国金山寺)[《宋高僧传》卷第十四]
【历代名僧辞典】
释真表者。百济人也。家在金山世为弋猎。表多蹻捷弓矢最便。当开元中逐兽之余憩于田畎。间折柳条贯虾蟆。成串置于水中。拟为食调。遂入山网捕。因逐鹿由山北路归家。全忘取贯蟆欤。至明年春猎次闻蟆鸣。就水见去载所贯三十许虾蟆犹活。表于时叹惋。自责曰。苦哉。何为口腹令彼经年受苦。乃绝柳条徐轻放纵。因发意出家。自思惟曰。我若堂下辞亲室中割爱。难离欲海莫揭愚笼。由是逃入深山以刀截发。苦到忏悔。举身扑地志求戒法。誓愿要期弥勒菩萨授我戒法也。夜倍日功遶旋叩搕。心心无间念念翘勤。经于七宵。诘旦见地藏菩萨手摇金锡为表策发教发戒缘作受前方便。感斯瑞应叹喜遍身勇猛过前。二七日满有大鬼现可怖相。而推表坠于岩下。身无所伤。匍匐就登石坛上。加复魔相未休。百端千绪。至第三七日质明。有吉祥鸟鸣曰。菩萨来也。乃见白云若浸粉然。更无高下山川平满成银色世界。兜率天主逶迤自在仪卫陆离围繞石坛。香风华雨且非凡世之景物焉。尔时慈氏徐步而行。至于坛所垂手摩表顶曰。善哉大丈夫。求戒如是。至于再至于三。苏迷卢可手攘而却。尔心终不退。乃为授法。表身心和悦犹如三禅。意识与乐根相应也。四万二千福河常流。一切功德寻发天眼焉。慈氏躬授三法衣瓦钵。复赐名曰真表。又于膝下出二物。非牙非玉乃签检之制也。一题曰九者。一题曰八者。各二字。付度表云。若人求戒当先悔罪。罪福则持犯性也。更加一百八签。签上署百八烦恼名目。如来戒人。或九十日。或四十日。或三七日。行忏苦到精进期满限终。将九八二签参合百八者。佛前望空而掷其签。堕地以验罪灭不灭之相。若百八签飞逗四畔。唯八九二签卓然坛心而立者。即得上上品戒焉。若众签虽远。或一二来触九八签。拈观是何烦恼名。抑令前人重复忏悔已。正将重悔烦恼签和九八者。掷其烦恼签。去者名中品戒焉。若众签埋覆九八者。则罪不灭。不得戒也。设加忏悔过九十日得下品戒焉。慈氏重告诲云。八者新熏也。九者本有焉。嘱累已天仗既回山川云霁。于是持天衣执天钵。犹如五夏比丘。徇道下山。草木为其低垂覆路。殊无溪谷高下之别。飞禽鸷兽驯伏步前。又闻空中唱告村落聚邑言菩萨出山来何不迎接。时则人民男女布发掩泥者。脱衣覆路者。毡罽[毯-炎+瞿]毹承足者。华絪美褥填坑者。表咸曲副人情一一迪践。有女子提半端白[叠*毛]覆于途中。表似惊忙之色回避别行。女子怪其不平等。表曰。吾非无慈不均也。适观[叠*毛]缕间皆是狶子。吾虑伤生避其误犯耳。原其女子本屠家。贩买得此布也。自尔常有二虎左右随行。表语之曰。吾不入郛郭汝可导引。至可修行处则乃缓步而行。三十来里就一山坡蹲跽于前。时则挂锡树枝敷草端坐。四望信士不劝自来。同造伽蓝号金山寺焉。后人求戒。年年忏。罪者绝多今影堂中道具存焉。
上篇:道岸(唐光州)[《宋高僧传》卷第十四] | 下篇:秀律师(唐安州十力寺)[《宋高僧传》卷第十四] |
(故事)有四说,一从佛学。五分律三曰:时世尊受诸大声闻与阿耨达龙王之请,调达未得神通,不能俱去,羞耻从佛,愿...
颠迦
十六罗汉
道戒淫在初俗戒杀为先
遍参
介尔
涅槃乐
明法
作法忏悔
经轨
素绢
随顺教授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朝时课诵
【大藏经】悲华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华严经普贤行愿品

【推荐】佛教对饮酒吸毒的态度

参禅、悟道、了生脱死
心识如何生

受持斋法,长养福德智慧

阿弥陀佛的慈爱超过世间父母
你们是最快乐的人

想要「口吐莲花」,是需要下一番苦功夫的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