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词典 >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> 正文
(人名)Kaṇabhuj,胜论之祖,食米斋山人之梵名。...【如来心生起相】 p0579 瑜伽七十八卷二十五页云:尔时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:世尊!云何应知诸如来心生起之相...(人名)Ajitakeśa-kambara,又作阿耆多颈舍甘婆罗。新称阿末多。外道六师之一人。执现世受苦则来世为乐之外道也。...(流派)Mimāṁsā印度六派哲学中兴起最初者。Jāimini所开此派之目的,在解释吠陀为正当说明其仪式。佛经中谓之声...(术语)喻法味之厚而云乳,即真言之法味也。性灵集六曰:同饱鍐乳之味,齐游阿之阁。...【事理】 又作理事。事指事相、事法;理指真理、理性。在佛教中,事、理之相对意义有二:一、凡夫依迷情所见之事相...(365~442)南朝刘宋僧。吴(江苏苏州)人。年少时与龙光寺昙干同游长安,从学于鸠摩罗什,因得罗什之赞赏而参与译...梵名 Kareri-kutikā,巴利名同。又作迦梨隶、迦利罗石室、迦利啰窟、俱利窟。系给孤独长者所献僧园(祇园精舍)中...又作命过幡。指于人临终而未终之时,挂于寺塔表刹(幢杆)上之黄幡。盖以命终之人,中阴身如小儿,罪福未定,故造作...(地名)又作枲多,私多。河名。...(402~444)北魏僧。冯翊万年人,俗姓魏,名灵育。年十二(413)入中常山,坚求出家,改名玄高。专究禅律,为山僧...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二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三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四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五 慈悲道场忏法卷...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,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,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,一切大圣,神通已达。其名曰:尊者了...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,忘言得旨端可悟明。故世尊分座于多子塔前,拈华于灵山会上,...
化缘一词,本极庄严,比如释迦世尊,是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,此一因缘,即为化缘,即为化度众生的因缘;教化众生...
这个故事出在《佛本行集经》,这个故事怎么说的呢?大海里边有一种叫虬龙。虬。这个龙是有角的,它可能没有角,叫做...
修行两件事情不能等,一是清净业障,二是广结善缘。我们造下的恶业,身语意的恶业,会形成一种无形的障碍,这就是业...佛教的观念认为,人生除了生、老、病、死四大基本苦恼之外,还有一种苦叫做求不得苦,也就是欲求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...
老和尚在客堂对大众开示:出家了生死,是要去一切的悭贪,我们粗衣淡饭,就是要舍贪,吃只求果腹,衣只求蔽体御寒,...
【原文】 盖闻业海茫茫,难断无如色欲。尘寰扰扰,易犯唯有邪淫。拔山盖世之英雄,坐此亡身丧国。绣口锦心之才士,...
三宝者,佛、法、僧也。其义甚广,今唯举其少分之义耳。今言佛者,且约佛像而言,如木石等所雕塑及纸画者也。今言法...问: 念佛号,是否需要观想?还是只需自念自听? 大安法师答: 执持名号的时候,就不要带观想了。念兹在兹,自念自...
唯识五位
【唯识名词白话辞典】
【唯识五位】指大乘五位,又作唯识修道五位。唯识宗将大乘菩萨的修道阶位分为五等,即:一、资粮位,即含摄有漏善以达佛果之位。指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等诸位菩萨,以福德智慧为助道资粮,故称资粮位。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之菩萨阶位又称大乘三贤位。其中,十住偏重修理观,十行偏重修事观,十回向多修理事不二观。此类修行称为大乘顺解脱分,虽已能断除分别二执之现行,然对于能、所取之种子依旧潜伏未除,此系唯识五位中最初伏障之阶段。二、加行位,指四加行(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)位菩萨,由得福智资粮,加功用行而入见道(欢喜地),住真如位,称为加行位。即于资粮位所积集之善,更进一步为得无漏智而加力修行之位。此位能达‘无二我’而‘有二无我’之境界,然心中仍变带‘如相’现前,故仍非实住之唯识境界,称为大乘顺抉择分。三、通达位,又作见道位。初地菩萨体会真如,智照于理,得见中道,故称通达位。即证得初无漏智,并体得真如理之位。此系修行第一大劫之成熟阶段,相当于初地之入心,故又称见道位。四,修习位,又作修道位。指二地至十地菩萨,得见道已,为断除障,复修习根本智,故称修习位。即于通达位证得真如理,再反覆修习之位。五、究竟位,指妙觉佛证此果位,最极清净,更无有上,故称究竟位。即指佛果之位。见《成唯识论》卷九。
上篇:唯识今学 | 下篇:唯识古学 |
(故事)五登会元丹霞章曰:丹霞禅师尝到洛东慧林寺,值天寒,遂于殿中取木佛烧而向火。院主偶见而呵责云:云何得烧...
蹇拏仆
如来心生起相
阿耆多翅舍钦婆罗
弭曼差
鍐乳
事理
僧弼
花林窟
荐亡幡
徙多
玄高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慈悲道场忏法
【大藏经】佛说无量寿经
【大藏经】六祖大师法宝坛经

化缘并非募捐那么简单

虬龙与猕猴

业障清除的表现
圣严法师《化自私的欲望为奉献的愿望》

在娑婆世界中,任何事情都不要贪恋

业海茫茫,难断无如色欲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