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词典 >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> 正文
因明用语。“阙过”之对称。指因明理论上,宗(命题)、因(理由)、喻(譬喻)三支之过失。又作支失。即新因明家所...子题:难处、妨处、行处、草车、尸陀林、寒林、十二[车*光]梯、桄、十二桄梯、拳一肘、一肘 行事钞·随戒释相篇:“...梵语 trayah kāyāh。又作三身佛、三佛身、三佛。身即聚集之义,聚集诸法而成身,故理法之聚集称为法身(梵 dharm...(人名)Subhūti,又作须浮帝,须扶提。新作苏补底,苏部底。译言善现,善吉,善业。又称空生。十大弟子中,解空第...亦名:不饮酒戒制意 戒本疏·九十单提法:“(波逸提)饮酒戒五十一。凡酒为毒水,饮则成患。令人志性猖狂,广起诸...(名数)观苦谛之苦,空,无常,无我之四种行相也。...凡二卷。清代神穆德撰,义庵续撰。收于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。潭柘山位于北平西约四十六公里,为西山之脉。古有龙...虚妄的分别。凡夫不知真如平等之理,于是分别一切事物,因而生起善恶美丑等等差别的妄见。...【苦有三】 p0841 成唯识论八卷二十二页云:苦有三者:一、所取苦。我法二执所依取故。二、事相苦。三苦相故。...(物名)贮经之箱。其形不同,而在经案之上者,竖一尺许,横四五寸,多镂金银嵌螺钿为饰。...【无学慧蕴】 p1068 大毗婆沙论三十三卷十三页云:云何无学慧蕴?答:无学正见智。此诵为善。有异诵言:无学八智。...如是我闻:一时佛在王舍城鹫峯山中,与大苾刍众三万二千人俱,皆得阿罗汉,具大神通。其名曰:尊者阿若憍陈如、尊者...往生论...凡趣圣道悟解真宗。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。一切行无由取见。愿善知识如有写者。用心无令脱错。恐误后人。 夫修道之本...
来寺院烧香的人很多,由于发心不一样、目的不一样,学佛后的取舍也不一样。 有的人来到寺院就是为了求财,如事业顺...
一个人要把心量扩大,要离开所有过去生命经验留下的错误的概念,只有一个方法:把你的内心清空,把你的生命归零。你...
贵人虽贵未为欣,死后还他一个坟。 三谢园亭空燕子,五侯门户但寒云。 身登上品方为贵,心悟真如始立勋。 却到莲池...
相晤已来,忽满六年。不但星霜屡更,即国历已非其旧。世相无常,诚可叹悼。 接手书,知不废净业,洵足嘉美。而云身...
一个参禅开悟的人,他是要选择求生净土的,这是一个反证:如果他自称开悟,但并没有对净土产生信心,则证实他没有开...
在马鸣菩萨造的《大乘起信论》,一念不觉生三细,三细就是三细相,就是烦恼了,烦恼就从无明生出来的。一念不觉就指...
(上) 古印度时,世尊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住在王舍城毗诃罗山的七叶树窟。当时城中有一位居士名散陀那,喜好游...财富不是求来的,而是种来的。财为养生之源、护身之本。小如衣食无忧,大至国富民安,无不以财富为首务。当今社会物...
有漏
【唯识名词白话辞典】
【有漏】为‘无漏’的对称。漏是流失、漏泄的思,为烦恼之异名。人类由于烦恼所产生的过失、苦果,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生死轮回,难以脱离生死苦海,故称为有漏;若达到断灭烦恼的境界,则称为无漏。在四圣谛中,苦、集二谛属于迷妄之果与因,为有漏法;灭、道二谛则为觉悟之果与因,为无漏法。见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二十二。
上篇:有为果 | 下篇:有漏因 |
(杂名)于佛出日,为安置佛之降生像,造小亭,以红白之众花交覆作瓦状,宝盖垂幡亦皆累花而成之者。见象器笺十九。...
支过
无主房戒妨难处
三身
须菩提
饮酒戒制意
四行相
潭柘山岫云寺志
妄分别
苦有三
经箱
无学慧蕴
【大藏经】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往生论
【大藏经】最上乘论

佛弟子是否应该求财?

妄想那么有力量,是因为你攀缘它

却到莲池更回首,世间蝼蚁尽纷纷

若疾病缠绵者,当力修净业誓求往生

念念不离阿弥陀佛

造业容易,等要忏悔灭障,就要付出百千倍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