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词典 >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> 正文
又名空处天,即:空无边、识无边、无所有、非想非非想等四天。此四天但有定果色,无业果色,故无身质,又正报无有色...(术语)因明三十三过中宗法九过之一。如:瓶可为常(宗),所作性故(因)是也。所立之宗相违比量之因,故曰比量相...(杂语)Vikriḍita,译曰踊跃。大日经疏一曰:梵云微吃哩抳多,是踊跃义、游戏义、神变义。...(喻)佛对根机不同的众生,而说种种不同之法,有如医生对症下药一样。...【果唯识】 唐代慈恩寺窥基大师,将诸经论所说唯识文义总摄为五种,称为五种唯识,此为五种唯识之一。亦即经论中阐...【无愿】 p1042 显扬二卷十七页云:。无愿亦有二种。一、所知,二、智。所知者:谓由无智故,颠倒所起诸行相貌。智...【彼果境界受有四种】 p0800 瑜伽七十七卷十九页云:彼果境界受,亦有四种。一者、依持受,二者、资具受,三者...(名数)经典中文与义之谓也。经者自一面观之,惟为显义之文字也,自他面观之,则由文而显之义理也。故文与义,为二...(印相)印为不动刀印。明为唵地哩矜娑婆契。...(神名)Aṇḍira,又作安陀罗,安捺罗,药师十二神将之一。...唐代僧。籍贯、俗姓、生卒年均不详。唐高祖武德四年(621),道士傅奕上书陈举富国利民之策,主张裁减寺塔僧尼;而...(印光大师校印本)...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尔时,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,告诸菩萨及善财言:善...佛说弥勒下生经...
为什么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那么痛恨儒家?实际上它最远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宋明理学。宋明理学它跟先秦的原始儒家有很大...
你劝勉他人修净土,有个前提,你必须自己有坚定不移的信心。你自己都没有信心,你是很难劝别人的。而且你有信心,你...
佛教的思想是因缘观,先知命而后认命。很多人一学佛就要改变命运,这是错误的。佛教的第一个思想是先看到外在的结果...
昨晚正在给家里的花花草草重新安置一个小家,只听得客厅的大门被嘭嘭嘭敲个不停,还没开门,已然感觉到门外的愤怒。...
众生的心是很复杂的,实际慢慢地就能体会到,不管我们来上课学习,或者到念佛堂去念佛修行,慢慢这个心要把它变得单...
佛法的道分成两种:一种道是不能解释的,离言说相的,是唯证方知,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,这种道是不能加以形容的。 所...
以前去太平岩寺听课,有个比丘尼法师开示,他说他常常跟学生说,不要攀缘,你有修行了,自然会有人护持你,没有修行...
般若非他,现前一念心性而已。心性本自竖穷横遍,故广大。妄认四大为自身相,六尘缘影为自心相,则狭小矣。本自微妙...
外尘
【唯识名词白话辞典】
【外尘】又称外境。自认识作用而言,为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所摄取的对象,即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等六尘,又称六境。凡夫以为六尘皆在于内心之外,故称外尘。
上篇:外种 | 下篇:末那三位 |
【善等十种净法障】 p1147 辩中边论上卷十一页云:复有别障、能障善等十种净法。其相云何?颂曰:无加行、非处、不...
四空天
比量相违
微吃哩抳多
应病与药
果唯识
无愿
彼果境界受有四种
二经体
矜羯罗根本印言
安底罗
明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
【大藏经】普贤行愿品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佛说弥勒下生经

能够弘扬因果轮回观念,他的功德是巨大的

劝进行者的四种功德利益

知命认命,是改命的前提

【推荐】不要被第二支毒箭所伤

何曾生过,又何曾死过

从文字相你来觉悟到道

有修行了,自然会有人护持你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