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词典 >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> 正文
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加以集录而成之传记。亦有杂载于高僧传、灵异记、佛教故事集者。此外尚有往生者之专集。唐即迦...【上流】 p0231 显扬三卷十二页云:八、上流。谓卽不还果,随生一处意生天中,于彼不能得诸漏尽。复进生上,于余身...【习气】 又作烦恼习、余习、残气。略称习。就是我人经常生起的思想及行为,其熏习于我人心中的习惯、气分、习性、...亦名:齐整着内衣戒缘起、着内衣戒缘起 含注戒本·百众学法:“佛在舍卫,六群着涅槃僧不齐整故。居士讥言如节会戏...【极微薄寂静苦】 p1198 集论四卷七页云:云何极微薄寂静苦?谓诸无学、命根住六处。...(譬喻)法华经火宅喻中,宅内诸子出宅外向长者求车也。以譬厌生死而愿求佛道。...【生般涅槃】 p0478 俱舍论二十四卷三页云:言生般者,谓往色界,生已不久,便般涅槃。以具勤修速进道故。此中所说...【邪智】 p0670 大毗婆沙论九卷六页云:问:此邪智、是何?答:此是欲界修所断中无覆无记邪行相智。如于杌,起...(杂名)Yugaṁdhara,又作由犍陀罗,瑜健达罗,由乾陀罗,游犍陀罗,逾健达罗。七金山之第一。译曰双持。山有二道...【清净慧】 p0959 瑜伽四十三巻八页云:云何菩萨清净慧?当知此慧、略有十种。于真实义,有二种慧。谓由尽所有性、...(术语)一切万法即就于心而不离也。法华玄义四曰:上来圆行不可远求,即心而是,(中略)心性即空即假即中,五行三...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度论卷第四 大智度论卷第五 大智度论卷第六 大智度论卷第七 大智...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...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...修行不在其它,而在修心。如果要修心,就必须了解自己的念头。了解念头以后,才能够透过念头找到心性。找到心性以后...
宗喀巴大师说,正见是一切善法的根本。我们刚开始学佛第一件事就是听闻佛法,建立整个修学的正见,在禅宗叫作认清路...有一天,波斯匿王来到只树给孤独园,他顶礼佛陀后便坐于一旁, 由于身材过于肥胖,短短的路程就满身大汗且气喘如牛...
原文: 地藏菩萨,誓愿宏深。虽则久已证穷法性,而复不住寂光,不证佛果。以大慈悲,遍周尘刹,随类现身,度脱有情...
月称论师举过一个例子。譬如有一个杯子,装满了一杯液体放在这儿,有三种众生来看同一杯液体,天人看到的是大乐甘露...佛法中常以忍辱来对治憎恨,因有憎恨才有忍辱之法,一切法都是对治法,火烧功德林,是意味著所修行的德行,不要因一...
念佛是靠我们的信心和愿力,心清清净净地念,是要把心真正放在佛上面。如果明天我和世间的因缘就尽了,更是不能浪费...
我们对待子女,宽严把握要有度。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,在不同的社会大环境下,要采取不同的方式。15 岁的孩子已经有...
五钝使
【唯识名词白话辞典】
【五钝使】五利使的对称,两者合称十使。即根本烦恼中的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五种烦恼。贪、嗔、痴、慢四种,是迷执于世间事物而起之惑,其性分迟钝,故谓之钝使。疑是对四谛真理所起之惑,以犹豫不决为自性,合称五钝使。见《成唯识论》卷六。
上篇:五阴炽盛苦 | 下篇:五遍行心所 |
(术语)Śūnyatā,译作空性。有二释,一指虚空之实体,名为空性。空即性之持业释也。楞严经三曰:舜若多性可销亡...
往生传
上流
习气
齐整着涅槃僧戒缘起
极微薄寂静苦
求车
生般涅槃
邪智
瑜干驮罗
清净慧
即心
【大藏经】大智度论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
了解自己的念头

学佛首要就是听闻佛法
波斯匿王减肥记

地藏菩萨誓愿宏深,常居幽冥界救拔地狱众生

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认知里面
如本法师:如何避免火烧功德林

把心真正放在佛上面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