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词典 >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> 正文
(1149~1241)南宋僧。四明定海(浙江镇海)人,俗姓方。名善月。号柏庭。幼习六经,博览强记,十二岁通晓春秋大义...唐代嵩山破灶堕和尚。不称姓氏,言行难测,师事嵩岳慧安禅师,隐居嵩岳。山中有庙甚灵,殿中唯安一灶,远近祭祀不辍...【多文身】 p0622 大毗婆沙论十四卷十七页云:云何多文身?答:诸字众是谓多文身。为成此义,引经为证。如世尊...光音,梵名 ābhāsvara,巴利名 ābhassara。音译阿波会提婆。又作阿波会天、阿会互修天、阿波互羞天、阿波罗天、...(术语)万物常变转之意。涅槃经十四曰: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,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。此名诸行无常偈。亦曰雪山偈。此...【清净法界】 p0961 佛地经论三巻三页云:清净法界者:谓离一切烦恼所知客尘障垢;一切有为无为等法无倒实性;一切...即参禅问答之意。又作问话。宋代以后之禅院,逢檀越及官人来向住持求升座说法时,有选派一特定僧人向住持质问之惯例...亦名:业、所作、办事、剑暮 子题:生善事、灭恶事、生善之极勿过受体、灭恶之大勿过忏重、报有三种、现报、生报、...(一)乃绳索缠成一团或语言纠葛不清之意。 (二)又作一落索。文章之一段、一节称为一络索。为禅宗典籍中常见之词汇。...【内荷担苦与外荷担苦有别】 p0368 瑜伽八十七卷二十页云:复次由三因缘,内荷担苦、与外荷担苦、有其差别。一、所...一切属于僧团之物资可分为二种,一称现前僧物,一称四方僧物。四方僧物指来自他方所供养,而属于一切比丘所共用之物...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: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,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,复有五百大德声闻:舍利弗、大目揵...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...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,通序长安释僧肇法师所作《宗本》《物不迁》等四论。但末代弘经,允属四依...
到了般若会上,佛陀把菩萨的因地展现给他们看,就说,你不服气,好,我把菩萨的因地给你们看。就是说, 你的因地只...俗语说:一个愤怒的人只会破口大骂,却看不见任何东西。有人说,愤怒的人恢复理智时,会把怒气转移到自己的身上,如...
当然,这个地方就讲到,方法是很重要,观照力是很重要的。我们要想一个问题:我们每天持大悲咒,大悲咒总持观世音菩...过去,佛陀在王舍城耆阇崛山时,提婆达多怀有恶心,欲害佛陀,自立为佛。于是,提婆达多教唆阿阇世王杀害自己的父亲...
孔夫子,他有一天带着他的弟子游行在陈蔡之间,陈国跟蔡国之间一个叫作匡地的地方。结果被一个军队围住了,孔夫子跟...
一、深信因果,恭敬得益 印光大师:欲得佛法真实利益,须向恭敬中求,有一份恭敬,则消一分罪业,增一分福慧;有十...
【随住如是诸佛国土。若入具足世路光定。由此定力。令彼佛土一切有情。得无碍智。能修种种清净事业。随住如是诸佛国...问: 如何理解彻悟大师以摄心专注而念,为下手方便一句此处的摄心? 大安法师答: 这句话已经把如何摄心告诉我们了...
五法
【唯识名词白话辞典】
【五法】又称五事。《入楞伽经》卷七所载,相、名、分别、正智、如如称为五法。在唯识学上,‘五法三自性,八识二无我’,都是最重要的名词。此五者的意义是:一、相:相者事物的相状,森罗万有的有为法,皆是因缘所生法,此法于生起存在期间,各有其相。如人有人之相,畜有畜之相,以至于瓶、钵、象、马,亦各有其瓶、钵、象、马之相。有相即有名,相是安立名称言说的对象。《三无性论卷上称:‘相者,谓诸法品类为名句味所依止。’亦即依据事物的相状,而安立各种不同的名称。二、名:名即事物的名称,是‘谓即于相有所增语’,增语就是于相上安立名称,用来诠释其相。于此,名是能诠,相是所诠。即名是依事物的相状,安立山河房舍,象马牛羊的名称。《三无性论》卷上曰:‘名者,即是诸法品类中名句味也。’三、分别:分别旧译曰妄想,即‘三界行中所有心、心所’,也就是主观的心识作用,包括八识心王及五十一个相应心所在内。此主观的心识,对于事事物物,或分别其相,或分别其名,或分别名与相的关系,因名为分别。四、正智:正智也是一种能缘的认识作用,其所不同于分别者,分别是有漏的,有杂染的能缘作用;正智是无漏的,无分别的正知,它所缘的对象是如如。《三无性论》卷上曰:‘由此智故,一切圣人能通达如如。’五、如如:如如即是正智证得的真如。真如是不能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绝待真理,唯是修证所得。《瑜伽师地论》卷七二曰:‘真如谓法无我所显,圣智所行,非一切言谈安足处事。’
上篇:五戒 | 下篇:五法三性相摄 |
指日本圣武天皇(724~749)敕愿于全国六十九处设置之寺院。僧寺号金光明四天王护国之寺,尼寺号法华灭罪之寺。前者...
光远
破堕
多文身
光音天
诸行无常
清净法界
问禅
羯磨
一络索
内荷担苦与外荷担苦有别
四方僧物
【大藏经】禅秘要法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
【大藏经】肇论

阿罗汉在般若会上的后悔
生气时会有七件事情降临在他身上

如何把咒语的功德开显到最大的力量
对身穿袈裟的出家人起恶心,等于向诸佛起恶心

你必须跟你的身心世界保持距离

学佛应有的态度与认识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