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词典 >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> 正文
梵语 madhyamā-pratipad,巴利语 majjhima-patipadā。即离开二边之极端、邪执,为一种不偏于任何一方之中正之道,...(修法)佛眼尊之修法也。佛眼尊为佛母,故云明妃。大毗卢遮那佛眼修行仪轨有佛眼明妃之目。瑜祇经佛眼尊之所说有五...乌荼,梵名 Odra。东印度之古国名,其地相当于今之奥立沙(Orīssa),每被误为乌苌国。据大唐西域记卷十所载,其地...【僧祗支】 或僧却崎(去奇切)。西域记云:唐言掩腋。旧或名竭支,正名僧迦支(处脂切)。此云覆腋衣。用覆左...亦名:老病暂开乘乘 子题:男乘、女乘、尼骑 资持记释云:“乘乘戒,出杂犍度。彼因六群辄乘象马车乘,佛制不应,后...复次,觉体相者,有四种大义,与虚空等,犹如净镜。 一者、如实空镜 远离一切心境界相,无法可现,非觉照义故...【慧根】 p1319 瑜伽八十三卷五页云:其慧根者,谓于他所证,能遍了知增上力故;诸所有慧。 二解 法蕴足论九卷五页...亦名:骂戒制意 子题:形呰 戒本疏·九十单提法:“(波逸提)行骂戒二。为人士法,宜出善言互相赞美,令彼心悦,勇...全一篇。唐代韩愈撰。韩愈一生力主振兴我国古圣贤之道,探究儒家本源,而排斥佛、道二家。于本文中,执其一贯之主张...(术语)慈悲与智慧也。此为佛菩萨所具一双之德,称曰悲智二门。智者,上求菩提,属于自利,悲者,下化众生,属于利...(经名)法华三昧经。一卷,刘宋智严译,众会欲问佛,佛放口光,遍照十方,即不见佛。大众各入三昧亦观察不可得。罗...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摩伽陀国波沙山(孤绝山也)过去诸佛常降魔处夏安居中,与舍利弗经行山顶,而说偈言: 「一心善谛...(印光大师校印本)...佛说出家功德经...问: 佛教常说放下?什么是放下?怎么才放下? 一行禅师答: 可能你们很多人没听过放牛的故事。有一天,佛陀和弟子...
天台宗把菩萨道的修行分成二个次第:第一个叫做缘修(缘就是因缘),第二个是见道位以后叫真修(真实的真)。 我们...
十乘观法是天台宗智者大师总结的十种观行法门,总结非常圆满。 修圆顿止观之前,即二十五方便修毕后,为正观对象轨...人往高处爬,水往低处流。是必然的理则,否则将滞留停顿,终究迷失悔恨。 你们在小的时候,都曾梦想将来长大了,要...
【彼佛相好神通,巍巍赫奕。至彼地狱最上之顶,垂臂弹指,慈音告敕。于其支体,放大光明。其音随光,直至地狱渊源之...
一、发出离心,断爱出家 居常太息曰:人命过隙耳,浮生几何。吾三十不售,定超然长往矣,何终身事龌龊哉。前妇张氏...
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,在他的《阅微草堂笔记(卷十四)》中记载的故事: 北方的桥上设有栏杆,那是防止过桥的人不慎...人保持健康,不仅要认识病从口入,而且不要忘了我们的老祖宗黄帝内经上开宗明义说的一句话「百病从心生」。你可以看...
十重唯识
【唯识名词白话辞典】
【十重唯识】又作十门唯识,乃是唯识的十种层次。华严宗对一切诸法认为皆由一心所现,故说万法唯心。其义有十种不同,即:一、相见俱存唯识:虽有主观(见分)与客观(相分)之别,但二者皆由心识变现,故主观与客观俱存乎一心。二、摄相归见唯识:客观乃是随主观的作用所显现,故包摄于主观之心、心所(精神作用)中。三、摄数归王唯识,心、心所之中,心所系依心王而起,无独立之自体,故由心王所变,谓一切摄归于心王。四、以末归本唯识,心王之中,七转识离本识(第八识)之外无有别体,故归纳于本识。五、摄相归性唯识,以上四种唯识之说,系就识之相而言。惟此识之相乃真如随缘所现,故自其本性而言,不外是本觉之如来藏。六、转真成事唯识,前惟以真如为其本性而言,今则以真如之理随染净之缘,而显现种种有为法。七、理事俱融唯识,本体真如之理与现象诸法之事,相互融合。八、融事相入唯识,即现象(事)相互融合无碍。九、全事相即唯识,前乃就事之作用论其相入,此言诸事之体互为一体,一即一切。十、帝网无碍唯识,如因陀罗网之彼此相映而无尽,一中有一切,一切中有一,复有一切,故重重无尽。见《华严经探玄记》卷十三。
上篇:十信 | 下篇:十重障 |
【无记根】 p1053 品类足论一卷三页云:无记根云何?谓四无记根。卽无记爱,无记见,无记慢,无记无明。...
中道
佛眼明妃法
乌荼国
僧祗支
乘乘戒老病暂开
觉体四相
慧根
行骂戒制意
原道
悲智
法华三昧经
【大藏经】佛说弥勒大成佛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佛说出家功德经
把「牛」释放,幸福才有可能出现

烦恼这么重应该怎么修

略说天台宗的十乘观法
不要怕错,只怕不做

弥陀光音度地狱众生

《古杭云栖莲池大师塔铭》略释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