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词典 >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> 正文
栴檀树耳之略称。耳亦作茸,生于栴檀树之茸,称为檀耳,为世所希有之珍品。据长阿含卷三游行经载,有一工师子周那(...《阅藏知津》,四十八卷,明释智旭于崇祯八年至永历八年(公元1635~1654)编撰。宋、明以来有关藏经提要的著述以此书...【为作助伴】 p1176 瑜伽四十卷八页云:谓诸菩萨、于诸有情彼彼事业,皆为助伴。谓于思量所作事业、及于功用所作事...(一)指佛、菩萨之智慧鉴照所发出之光明。又称智光、内光。为“身光”、“外光”之对称。[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四、...【五缘见所梦事】 p0279 大毗婆沙论三十七卷十五页云:应说五缘见所梦事。一、由他引。谓若诸天诸仙神鬼咒术药草亲...【定中独头意识】 四种意识之一,为定中的第六意识。意识有明了、定中、独散、梦中等四种分别,其中,明了意识与眼...(人名)放光般若译主无罗义之弟子,晋言法镜。见贞元录四。梵Puṇyādarsa。...【生甚深】 p0476 世亲释十卷一页云:佛无生为生者:显生甚深。以诸如来,无业烦恼同诸凡愚所造作生;故名无生。然...在菩萨的种性中,有悲增和智增的二种,速断烦恼而证佛果,叫做智增,不断烦恼而永利众生,叫做悲增。悲增智增又名增...谓万法唯一心,故心外无佛,亦无净土,弥陀即己身中之弥陀,净土即我心内之净土。这是一个由诸法唯心、万法一如之理...(故事)优多罗比丘常离人中,而在冢间思味法乐,为佛弟子中第一位。增一阿含三曰:常乐冢间,不处人中,所谓优多罗...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...《瑜伽菩萨戒本》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若诸菩萨,已受菩萨所受净戒,应自数数专谛思惟:此是菩萨正所应...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: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,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,复有五百大德声闻:舍利弗、大目揵...问: 如何克制内心的浮躁? 明证法师答: 修定,内心浮躁,心识散乱,就是因为没有定力,怎么样修定呢?最简单,最...
在唯识学当中它告诉我们说,人生的无奈来自于第八识的业力的释放,这一块是你无奈的,你必须要继承你的过去,不管你...
很多时候,我们总是活给别人看,也在盯着别人怎么活。不断地揣摩着别人的想法,照顾着别人的情绪。 于是乎,我们习...
有些人听说受戒后所犯的罪要比不受戒所犯的罪还要大,便不敢受戒,这种态度是完全错误的,《入中论》中说:增上生及...
为什么我们念观世音菩萨,一念观世音菩萨就灵了?因为观世音平常观察一切众生,听众生的音声,这是利他。观自在是自...从前有一位修道人,名字叫做善信。他出生的时候世上已经没有佛法传布了,但他还是苦心寻求正道佛法,希望可以找到正...
所谓的法宝包括两部分,一部分是记录佛菩萨、祖师大德法教的经书典籍;一部分是法师的讲经、说法,这也是法。我们怎...问: 我是台湾台北三十三岁的念佛行人。请问,出离心是不是会显得孤僻?我要与这杀盗淫妄的世间一起过日子,觉得没...
二十种随烦恼
【唯识名词白话辞典】
【二十种随烦恼】随烦恼心所,是唯识宗五位百法中的六位心所之一。此又名随惑,是随根本烦恼而生起的烦恼。随有三义,一者自类俱起,二者遍不善性,三者遍诸染心。随烦恼心所二十个,分为小随、中随、大随三种。小随烦恼十个、中烦恼二个、大随烦恼八个。小、中、大的分别,以三义俱备者名大随,兼具二义者(自类俱起、遍不善性)名中随。于不善心中各别而起者称小随。小随烦恼计有十种,曰忿、恨、覆、恼、嫉、悭、诳、谄、害、憍。其发生作用面最小,而行相粗猛,于不善心中,各别生起。中随烦恼有二种,曰无惭、无愧,其发生之作用范围较小随烦恼为宽,具有自类俱起,遍不善心二义,故曰中随。此二者,对自己所犯的过恶不感到羞耻,是其共同点;而惭者‘轻拒贤善’,愧者‘崇重暴恶’,是其相异点。大随烦恼有八种,曰掉举、惛沉、不信、懈怠、放逸、失念、散乱、不正知,其发生作用范围最广,具有自类俱起,遍不善性,遍诸染心三义,故曰大随烦恼。见《百法明门论》。
上篇:二十四种不相应行 | 下篇:二十种烦恼现行 |
开权显实的简称。权者方便,实者真实,开方便以显真实,叫做开显。法华经说:开方便门,示真实相。...
檀耳
阅藏知津
为作助伴
智慧光
五缘见所梦事
定中独头意识
弗如檀
生甚深
增悲
己身弥陀唯心净土
冢间第一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
【大藏经】瑜伽菩萨戒本
【大藏经】禅秘要法经
如何克制内心的浮躁

能造的心,所造的境全部是虚妄的

这辈子请为自己而活

不受戒,犯了错是否就不严重

念地藏王菩萨,为什么也要感激观音菩萨
千辛万苦求佛偈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