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僧肇。京兆人。家贫以佣书为业。遂因缮写。乃历观经史备尽坟籍。爱好玄微。每以庄老为心要。尝读老子德章。乃叹曰。美则美矣。然期神冥累之方。犹未尽善也。后见旧维摩经。欢喜顶受披寻玩味。乃言。始知所归矣。因此出家。学善方等兼通三藏及在冠年而名振关辅。时竞誉之徒莫不猜其早达。或千里趍负入关抗辩。肇既才思幽玄又善谈说。承机挫锐曾不流滞。时京兆宿儒及关外英彦。莫不挹其锋辩负气摧衄。后罗什至姑臧。肇自远从之。什嗟赏无极。及什适长安。肇亦随返。姚兴命肇与僧睿等入逍遥园助详定经论。肇以去圣久远文义多杂。先旧所解时有乖谬。及见什咨禀所悟更多。因出大品之后。肇便著波若无知论凡二千余言。竟以呈什。什读之称善。乃谓肇曰。吾解不谢子。辞当相挹。时庐山隐士刘遗民见肇此论。乃叹曰。不意方袍复有平叔。因以呈远公。远乃抚机叹曰。未常有也。因共披寻玩味更存往复。遗民乃致书肇曰。顷餐徽问有怀遥仰。岁末寒严体中何如。音寄壅隔增用悒蕴。弟子沉痾草泽常有弊瘁。愿彼大众康和外国法师休悆不。去年夏末见上人波若无知论。才运清俊旨中沈允。推步圣文婉然有归。披味殷勤不能释手。真可谓浴心方等之渊。悟怀绝冥之肆。穷尽精巧无所间然。但闇者难晓犹有余疑。今辄条之如左。愿从容之暇粗为释之。肇答书曰。不面在昔伫想用劳。得前疏并问。披寻反覆欣若暂对。凉风戒节顷常何如。贫道劳疾每不佳。即此大众寻常什师休胜。秦主道性自然天机迈俗。城堑三宝弘道是务。由使异典胜僧自远而至。灵鹫之风萃乎兹土。领公远举。乃是千载之津梁。于西域还得方等新经二百余部。什师于大寺出新至诸经。法藏渊旷日有异闻。禅师于瓦官寺教习禅道。门徒数百日夜匪懈。邕邕肃肃致自欣乐。三藏法师于中寺出律部。本末精悉若睹初制。毗婆沙法师于石羊寺出舍利弗毗昙。梵本虽未及译。时问中事发言新奇。贫道一生猥参嘉运遇兹盛化。自恨不睹释迦泥洹之集。余复何恨。但恨不得与道胜君子同斯法集耳。称咏既深聊复委及。然来问婉切难为郢人。贫道思不关微兼拙于华语。且至趣无言。言则乖旨。云云不已竟何所辩。聊以狂言示酬来旨也。肇后又著不真空论物不迁论等。并注维摩。及制诸经论序。并传于世。及什之亡后。追悼永往翘思弥厉。乃著涅槃无名论。其辞曰。经称有余无余涅槃。涅槃秦言无为。亦名灭度。无为者取乎虚无寂寞妙绝于有为。灭度者言乎大患永灭超度四流。斯盖镜像之所归。绝称之幽宅也。而曰有余无余者。盖是出处之异号。应物之假名。余尝试言之。夫涅槃之为道也。寂寥虚旷。不可以形名得。微妙无相。不可以有心知。超群有以幽升。量太虚而永久随之弗得其踪。迎之罔眺其首。六趣不能摄其生。力负无以化其体。眇渀惚恍若存若往。五目莫睹其容。二听不闻其响。窈窈冥冥谁见谁晓。弥伦靡所不在。而独曳于有无之表。然则言之者失其真。知之者返其愚。有之者乖其性。无之者伤其躯。所以释迦掩室于摩竭。净名杜口于毗耶。须菩提唱无说以显道。释梵乃绝听而雨花。斯皆理为神御。故口为之缄默。岂曰无辩。辩所不能言也。经曰。真解脱者离于言数。寂灭永安无终无始。不晦不明不寒不暑。湛若虚空无名无证。论曰。涅槃非有亦复非无。言语路绝心行处灭。寻夫经论之作也。岂虚构哉。果有其所以不有。故不可得而有。有其所以不无。故不可得而无耳。何者本之有境则五阴永灭。推之无乡则幽灵不竭。幽灵不竭则抱一湛然。五阴永灭则万累都捐。万累都捐。故与道通同。抱一湛然。故神而无功。神而无功。故至功常在。与道通同。故冲而不改。冲而不改。不可为有。至功常在。不可为无。然则有无绝于内。称谓沦于外。视听之所不暨。四空之所昏昧。恬兮而夷。泊焉而泰。九流于是乎交归。众圣于此乎冥会。斯乃希夷之境。太玄之乡而欲以有无题榜其方域而语神道者。不亦邈哉。其后十演九折。凡数千言。文多不载。论成之后上表于姚兴曰。肇闻天得一以清。地得一以宁。君王得一以治天下。伏惟。陛下睿哲钦明道与神会。妙契环中理无不晓。故能游刃万机弘道终日。依被苍生垂文作范。所以域中有四大王居一焉。涅槃之道。盖是三乘之所归。方等之渊府。眇茫希夷。绝视听之域。幽致虚玄。非群情之所测。肇以微躯猥蒙国恩。得闲居学肆。在付公门下十有余年。虽众经殊趣胜致非一。涅槃一义常为听习先。但肇才识闇短。虽屡蒙诲喻。犹怀漠漠。为竭愚不已。亦如似有解。然未经高胜先唱。不敢自决。不幸什公去世。咨参无所。以为永恨。而陛下圣德不孤。独与什公神契目击道存。决其方寸。故能振彼玄风以启末俗。一日遇蒙答安成侯嵩问无为宗极。颇涉涅槃无名之义。今辄作涅槃无名论。有十演九折。博采众经托证成喻。以仰述陛下无名之致。岂曰开诣神心穷究远当。聊以拟议玄门班喻学徒耳。若少参圣旨愿敕存记。如其有差伏承旨授。兴答旨殷勤。备加赞述。即敕令缮写班诸子侄。其为时所重如此。晋义熙十年卒于长安。春秋三十有一矣。
佛教词典 > 佛教人物传 > 正文
梵名 Manu-smrti。为印度婆罗门教法典。系以摩奴法经(梵 Mānava-dharma-sūtra)为基础所修补之法典。为印度法典...(术语)欲界之法,无常迅速,故为动法,上二界之法长久,故名不动法。遗教经曰:一切世间动不动法,皆是败坏不安之...为表示阿弥陀佛前来迎接念佛行者之印相。据观无量寿经“九品往生”之说,由于行者机类之不同,故往生极乐净土亦有九...(杂语)一渡也,一通也。止观七上曰:一往然,二往不然。法华论记二曰:一往三藏名为小乘,再往三教名为小乘。文句...【无寻唯伺法】 p1070 品类足论六卷十七页云:无寻唯伺法云何?谓寻不相应、伺相应法。...为密教重要仪式之一。又作传教灌顶、传法灌顶、付法灌顶。即选择堪任师位之弟子,特设立曼荼罗,引入投花,传授金刚...亦名:畜长钵过限戒犯缘、畜长钵戒犯缘、长钵过限戒犯缘 子题:如法钵 行事钞·随戒释相篇:“五缘成:一、先有受持...【所造色有十一种】 p0743 入阿毗达磨论上一页云:所造色有十一种。一、眼,二、耳,三、鼻,四、舌、五、身,...亦名:恶见违谏戒犯缘 戒本疏·九十单提法:“论犯五缘:一、是恶见人,二、已屏谏,三、不受屏谏,四、僧如法羯磨...(术语)由星宿之法定吉日良辰,为印度之古法,宿曜经,摩登伽经,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等详说之。大日经疏四曰:良...【事得】 p0801 品类足论一卷七页云:事得云何?谓得诸蕴。...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...大般涅槃经序 后秦释道朗撰 大般涅槃经者,盖是法身之玄堂,正觉之实称,众经之渊镜,万流之宗极。其为体也,妙存有...梵网经序 夫宗本湛然,理不可易,是以妙穷于玄原之境、万行起于深信之宅。是以天竺法师鸠摩罗什,诵持此品以为心首。...
到晚年的时候,有两个指标可以看得出你会不会往生: 第一个叫都摄六根,另一个叫净念相继。 你对往生的愿力有多强,...问: 打坐中如何观想? 惟贤长老答: 在打坐中要做到三结合,念佛、观想、数息。你从一数到一百,心静下来之后你就...
癌症是绝症,是目前世上最恐怖的病,这是共识。为什么癌细胞这么厉害?是谁让我们的肌体细胞变成了可恨可恶的癌细胞...佛教认为人生有生、老、病、死等各种痛苦,一般人很容易误解这是在散播悲观主莪。事实上,在佛教的观念中,身体上生...
关于佛力加持的神奇感应,我说一个真实的故事,是发生在我父亲身上的。他老人家得了肠癌,后来转移成了肝癌。这是五...悉达多太子身披袈裟以后,就安祥徐步地到处去寻师访道。首先走到跋渠仙人苦行林中,见到许多人修苦行,有的披着草衣...过去,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弘法。一日清晨,佛陀用完斋饭后,至宁静的安陀林中打坐。这时,精舍中有两位比丘起...
四空定,佛陀对它是诃责的,因为它是暗钝。所以智者大师给四空定一句话,说是为三昧酒所醉。因为你在那个地方,一下...
僧肇(晋长安)《高僧传》卷六
【佛教人物传】
上篇:道恒(晋长安)《高僧传》卷六 | 下篇:竺道生(宋京师龙光寺)《高僧传》卷七 |
明代僧。生卒年不详。新安(安徽歙县)人。又名远清。初习华严,游方至越州(浙江绍兴);其时慧云律师于灵隐寺传授...
摩奴法典
动不动法
来迎印
一往
无寻唯伺法
阿阇梨灌顶
畜钵过限戒犯缘
所造色有十一种
说欲不障道违僧谏戒犯缘
吉日良辰
事得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
【大藏经】大般涅槃经
【大藏经】梵网经

如何判断自己能不能往生
打坐中如何观想

癌细胞是我们自私基因的孽种
圣严法师《死亡并不可怕》

癌症父亲得观音菩萨加持的故事
五年参访和六年苦修
接受忏悔,远离痴暗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