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国正月。敕建仰山栖隐禅寺于燕京之西山。诏玄冥禅师顗公开山。赐田设会万人(碑刻)宋秋召明州雪窦寺禅师宝印。入对选德殿。帝曰。三教圣人本同这个道理。印对曰。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初无二也。帝曰。但圣人所立门户不同。孔子以中庸设教耳。印曰非中庸何以安立世间。故法华曰。治世语言资生业等。皆与实相不相违背。华严曰。不坏世间相。而成出世间法。帝曰。今时士大夫学孔子者多。只工文字语言。不见夫子之道。不识夫子之心。唯释氏不以文字教人。直指心原。顿令悟入。不乱于死生之际。此为殊胜。印曰。非独后世学者不见夫子之心。当其孔门颜子号为具体。尽平生力量。只道得个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如有所立卓尔。竟捉摸未著。而圣人分明八字打开向诸弟子曰。二三子以我为隐乎。吾无隐乎尔。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。以此观之。圣人未尝回避诸弟子。而诸弟子自蹉过了。昔张啇英曰。吾学佛然后能知儒。此言实为至当。帝曰。朕意亦谓如此。帝又曰。庄老何如人。印曰。只是佛法中小乘声闻以下人。盖小乘厌身如桎梏。弃智如杂毒。化火焚身入无为界。即如庄子所谓形固可使如槁木。心固可使如死灰。若大乘人则不然。度众生尽方证菩提。正如伊尹所谓予天民之先觉者也。将以斯道觉斯民也。有一夫不被其泽者。若已推而内之沟中也。帝大悦。诏住径山兴圣万寿禅寺。淳熙十年春二月。帝亲注大方广圆觉经一部。遣中使赍赐宝印。许述序刊行。淳熙十五年印请老。赐退居庵。名曰别峰。光宗绍熙元年十一月到寺。身交承智策禅师与之言别。策问行日。印曰。水到渠成。归别峰。索纸书十二月初七夜鸡鸣时九字。如期而化。奉蜕质返寺之法堂留七日。颜色明润。发长项温。葬于庵之西冈。敕谥慈辩禅师。塔曰智光。嗣华藏民禅师。民生眉州朱氏。嗣圜悟佛果勤。慈辩名宝印。生嘉州李氏。自幼通六经。而厌俗务。乃从德山清素得度。具戒听华严起信。既尽其说弃去。会圜悟归昭觉。印依之随众入室而大悟。嗣之(五灯会元)
佛教词典 > 佛教人物传 > 正文
禅林用语。原意小径;禅林中,引申为禅道至难,犹鸟道之险峻;又比喻至道寥廓,如鸟飞空中绝其纵迹,不堕有无迷悟之...在禅林中,于亡僧荼毗之前一夜,小师终夜不眠,陪伴于亡僧之侧,并供养之。又称晚夜。俗称通夜。据禅林象器笺第四类...【不知时】 p0318 集异门论十七卷二页云:不知时者:谓不了知是时非时。谓此时应修止相,此时应修举相,此时应修舍...(人名)Ugra,具名郁迦罗越。舍卫国长者名。译曰功德。又曰威德。见慧琳音义二十六。长者诣佛所出家,佛为说法。见...梵语 tathā。又作如如、真如、如实。即一切万物真实不变之本性。盖一切法虽有其各各不同之属性,如地有坚性,水有...(名数)一、自性清净,众生真如之心体,性本清净而无所染碍,名为自性清净。二、离垢清净,众生自性清净之心体,远...1、唯识论立自性身、自受用身、他受用身、变化身等四佛身,而佛土亦有四,即法性土、自受用土、他受用土、变化土。...(术语)有慈悲,有威严,谓为慈严。所谓慈母严父也。楞严经一曰:钦奉慈严,将求密义。...(术语)贤劫之异名。智度论释经文之贤劫曰:劫簸,秦言分别时节。颰陀者,秦言善。有千万劫过去空无有佛,是一劫中...【唯识九难】 这是小乘外道,对万法唯识教理所提出的九种质难。《成唯识论》卷九载其问答:一、唯识所因难︰此乃据...(界名)西方极乐国之异名,无量寿经下曰:诸佛告菩萨,令觐安养佛。义寂疏曰:安心养身,故曰安养。...如是我闻: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,与八千大比丘众、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。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:「一切众生心想异故,造...闻如是:一时,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,与大比丘众俱,比丘五百及诸菩萨。 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「将来之世,当有比...根据《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》(印光法师鉴定)整理并注音。句读及注音仅供参考。特此说明。...
佛教不但在理论上博大精深,而且具体表现在实践上,是学修结合、解行并重的。要行,布施是万行之首!布施最主要的目...1、泥泞路上 某日,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,此时,天正下着大雨。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...
前言 我们学习佛法,目的在解脱烦恼的束缚,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。然而解脱之前必须做一些准备,就是指要打好道前基...问: 净土三资粮讲的是信、愿、行,莲池大师特别提到厌,对娑婆世界没有厌离心,对净宗学人的修行也是一种障碍,你...
什么人可以皈依呢?有人说我皈依没吃素,能不能皈依? 在印度佛住世时,乃至经典所讲的吃素叫持斋,它不叫吃素,叫...问: 如何应对念佛时的妄想杂念? 大安法师答: 当你要克服它的时候,你首先要认知:妄想杂念到底是什么?妄想杂念...因果分明定不差,古今种豆岂生麻。 善恶如无罪福报,圣贤岂肯信服它。 山上青松山下花,花笑青松不如他。 有朝一日...
诸位要知道一个事情,当你看到某一个人,你起快乐的感受,你跟他之间有善业的因缘,一定是善业的因缘。跟他没有关系...
宝印禅师《释氏稽古略》
【佛教人物传】
上篇:若讷法师《释氏稽古略》 | 下篇:可观尊者《释氏稽古略》 |
禅林用语。以一束丝比喻众生迷妄之根源,即烦恼。綟,指草。以草为染料,染成黎黑而近浅绿之线,称为綟丝。碧岩...
鸟道
伴夜
不知时
郁迦
如
二种清净
四种佛土
慈严
善劫
唯识九难
安养
【大藏经】佛说十善业道经
【大藏经】佛说当来变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暮时课诵--单日

修布施就要这样子来修
【推荐】禅学中的智慧故事

【推荐】解脱的四要
没有厌离心是否是修净土的障碍

皈依佛门有条件限制吗
如何应对念佛时的妄想杂念
善恶果报歌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