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冬十月十五日。诏杭州皋亭山崇先显孝禅院前住持禅师慧远。住景德灵隐禅寺。次年二月二十三日。宣远入对选德殿赐坐。帝曰。如何免得生死。慧远对曰。不悟大乘道终不能免。帝曰。如何得悟。远曰。本有之性。究之无不悟者。帝曰。悟后如何。远曰。悟后始如脱体现前。了无毫发可见之相。帝首肯之。帝曰。即心即佛如何。远曰。目前无法。陛下唤甚么作心。帝曰。如何是心。远正身叉手立曰只这是。天颜大悦。乾道八年春正月二十八日。车驾幸灵隐寺。秋八月七日宣上竺径山灵隐僧道三教集内观堂。斋既罢。宣远入东阁赐坐。帝曰。有一二事欲问卿。前日睡梦中。忽闻钟声遂觉。不知梦与觉是如何。远曰。陛下问梦耶问觉耶。若问觉而今正是寐语。若问梦梦觉无殊。教谁分别。梦即是幻。知幻即离。离幻即觉。觉心不动。故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。帝曰。梦幻既非。钟声从甚处起。远曰。从陛下问处起。帝复问。前日在此阁静坐。忽然思得不与万法为侣。有个见处。远曰。愿闻圣训。帝曰。四海不为多。远曰。一口吸尽西江水又如何。帝曰。亦未曾欠阙。远曰。才涉思惟便成剩法。正使如斫轮如闪电了无干涉。何以故。法无二法。见无二见。心无别心。天无二日。帝首肯久之。冬十月三十日。诏景德灵隐寺佛海大师慧远。特改赐佛海禅师。淳熙元年五月三十日。宣远入对。帝曰。古宗师坐脱立亡今世有谁。远曰。徽宗皇帝朝改僧为德士。诏下日建州有崇宁长老。集众升座曰。木简拈来。坐具放下。云散水流去。寂然天地空。便安坐而去。绍兴二十七年。南剑州西岩寺宗回。因官以茶园事招拾。登座说偈曰。官府追呼不暂停。何如长往事分明。从前有个无生曲。且喜今朝调已成。言讫安坐而去。又圜悟住昭觉时有五百众。第一座名道祖。一日为众入室既毕。复有僧问曰。生死到来如何回避。祖即屹然而去。圜悟亟至其所。连唤祖首座。遂开眼。圜悟曰。抖擞精神透关去。祖点头便行。此皆今世坐脱立亡者。帝嘉叹久之。御侍皆相顾(远禅师奏对录)淳熙三年春正月十五日。远入寂。寿七十四岁。腊五十九夏。葬灵隐之西山。参政周必大铭其塔。语录三卷。左相虞允文序之。二月二十九日。诏台州报恩光孝寺德光。继远席住灵隐。冬十一月入对选德殿。淳熙五年。特赐光号佛照禅师。淳熙七年六月五日。诏光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寺。至光宗绍熙四年正月二十六日。诏光住临安府径山兴圣万寿寺。宁宗嘉泰三年入寂。光生临江军彭氏。嗣大慧杲禅师(五灯会元)佛海禅师名慧远。生眉山彭氏。年十三从药师院宗辩为僧。游山听习。会圆悟复领昭觉。远依之。圜悟普说。举庞居士问马祖。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。马祖曰。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。即向汝道。闻之大悟。东下由虎丘。奉诏住皋亭山崇先。屡迁名刹。禀法嗣佛果圜悟勤禅师(普灯录)
佛教词典 > 佛教人物传 > 正文
略称“譬”或“喻”。为使人易于理解教说之意义内容,而使用实例或寓言等加以说明,称为譬喻。其梵语有四,即:upa...亦名:突吉罗篇释名 子题:式叉迦罗尼、应当学、众突吉罗篇、学行成就 资持记·释释相篇:“众学篇,罪无限量,故云...梵语 āyatana。又作阿也怛那。意译处、入处。处,生门之义;乃六根及六境之所依、所缘,而生起心、心所。亦即十二...(术语)佛之德称。佛为三界人之眼,使避生死之险难者。佛般泥洹经下曰:佛为大明,三界中眼。...赞一佛乘之意。即赞叹唯一佛乘之法而教化于人。法华经卷一方便品(大九·九下):“我即自思惟,若但赞佛乘,众生没...为佛之尊称。佛乃人天中之最胜者,故称无上尊。 (一)诸佛之尊称。佛德尊胜,非人天乘所可比拟,故方等大集经卷八有...(杂语)僧人尊称帝王之词。宋太祖初幸相国寺,至佛像前,问当拜否,僧录赞宁奏曰:见在佛不拜过去佛。见归田录。...金光明经玄义云三观:天台智者大师所立也,观即照了之义,观达一念之心,即具三谛之法也。若观心空,则一切法皆空,...为唐代同安常察禅师所撰十首偈颂“十玄谈”之一。其中之第四首“尘异”,系阐释人人本具之佛心印虽入尘俗之中,仍一...(术语)又曰直往菩萨。渐悟菩萨之对。无始以来,于第八阿赖耶中,有菩萨之法尔无漏种子,无为二乘之修业,直进入菩...凡十二卷,共五册。日本佛教各宗协会编。本书乃叙述日本佛教十二宗之史传及其宗义大纲。各宗史传下皆列有历史、纪传...礼佛大忏悔文...尊者大目揵连,从佛在耆闍崛山中,游行恒水边,见诸饿鬼甚多,受罪不同。见尊者目连,皆起敬心,来问因缘。 一鬼问言...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...
在我们大乘佛法的生命观,《华严经》讲到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,这句话简单的解释就是说,我们的生命现象,其实是...
【若诸有情,心多懈怠,劝修精进。】 若诸有情,心多懈怠,精进不起来,给他讲精进度。 【若诸有情,心多散乱,劝修...佛灭度后,在印度有一位国王叫乌斯迦,这位国王心地善良,对百姓施以仁政。他有一个儿子,眼睛非常美丽,几可媲美印...
凡事豫则立,不豫则废。以故古圣贤皆制治于未乱,保邦于未危,使普天人民同享太平之福,而浑无功迹之可以赞述,民生...
一方面,佛教认为一切有情皆有佛性,众生平等,我们不可以杀生;另一方面,佛教认为因果报应丝毫不爽,杀生的罪业很...
问: 《无量寿经》最后有说娑婆世界天人往生的人数,请问这些人数是当时已往生的人数或包括现在及未来往生的人数?...
礼是礼貌,待人的礼节,礼仪等,第一堂课已讲过。现引古德四句话说明与人相处之道: 脸上无瞋真供养、口里无瞋出妙...一个人被情伤,决定远走天涯。他来到佛前诉数苦恼,痛哭流涕,而后告诉佛,即将远离。 佛说:离开前,请回答几个问...
慧远禅师《释氏稽古略》
【佛教人物传】
上篇:草庵法师《释氏稽古略》 | 下篇:若讷法师《释氏稽古略》 |
(1920~)福建惠安人,俗姓郭。别号照有。年十八,于厦门金鸡亭寺出家。年二十二,于福州鼓山涌泉寺受具足戒。曾就...
譬喻
众学篇释名
阿耶怛那
三界眼
赞佛乘
无上尊
见在佛
三观(二)
尘异
顿悟菩萨
佛教各宗纲要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礼佛大忏悔文
【大藏经】饿鬼报应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

生命是我们的思想变现出来的

吃素跟忍辱关系很大
拘那罗王子的眼睛

息灾卫生豫说

转劫浊成净土,莫过于放生

在家居士定课,单一点为好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