沙门赞宁随吴越王入朝。帝赐号通慧大师。敕住左街天寿寺。命修僧史。明年诏宁乘驿。进明州阿育王山释迦文佛真身舍利。入禁中供养。得舍利一颗。因之以开宝寺西北阙地造浮图十一级。下作天宫以葬之(皇朝事苑)。太平兴国七年十月。敕宁编修大宋高僧传。听归浙东秉笔。初梁武帝天监十八年。嘉祥寺沙门慧皎作高僧传。始后汉明帝永平十年至天监成十四卷。唐太宗贞观十九年。终南山西明寺道宣律师作续高僧传。始天监之来迄贞观成三十卷。宁作始自唐贞观二十年至此端拱元年成三十卷。用梁唐义例开十科。一译经科。二慧解科。三禅定科。四戒律科。五护法科。大感通科。七遗身科。八读诵科。九兴福科。十杂科声德。正传者五百三十三人。附见者一百三十人。端拱元年冬十月。遣弟子显忠智轮诣阙上表以进。玺书赐帛奖谕。敕入大藏流通。十一月诏宁赴阙。淳化元年奉旨著鹫岭圣贤录一百卷。淳化二年。诏宁充史馆编修(帝王年运诠要)。至道二年。诏除宁掌洛京教门事(宋僧传后序)。戊戌真宗咸平元年。诏擢宁汴京右街僧录。主管教门公事。次年进左街。己亥咸平二年春二月。东京左街僧录史馆编修主管教门公事通慧大师赞宁归寂。寿八十二。三月葬全身于天寿寺。己巳仁宗天圣七年。宁曾孙宗盛启塔荼毗之。收遗骸舍利。归葬钱塘故里。宁生杭州临安县。后唐明宗天成中出家杭州祥符寺。潞王清泰初入天台具探律部。博通三藏。吴越忠懿王补宁两街僧统。号明义宗文大师。所作僧史僧传并行于世(钱塘塔记)
佛教词典 > 佛教人物传 > 正文
马嘶鸣之时,其鬣毛逆立;密教之降三世、大威德等忿怒明王之顶发大多类此,称马王髻,系用表忿怒之义。[瑜祇经大金...(名数)人死由宿业及其他理由而别为四种:一寿尽财不尽死,寿命尽而死也。二财尽寿不尽死,为贫苦饥死冻死者。三寿...亦名:杀人戒人命、人命 子题:命根 戒本疏·四波罗夷法:“言人命者,谓杀境也。(一、释人)所言人者,仁也;仁者...【俱生威力】 p0926 瑜伽三十七卷一页云:三者、俱生威力。谓佛菩萨、先集广大福德资粮,证得俱生甚希奇法。是...忉利天的天主,俗称为玉皇大帝。...一部著书中,叙述教义之部分称为教相分,叙述行法之部分则称行仪分。如善导大师于净土宗之五部著述中,讲说教义之观...【欲天】 指欲界的诸天。有六重,称为六欲天。《俱舍论》卷八曰:‘欲天者一、四天王众天,二、三十三天,三、夜摩...(名数)十界中,除佛界自菩萨界至地狱界之九界也。此九界,由佛界言之,悉为迷之境界也。玄义二上曰:己身他身,微...(术语)发鬼神通力之禅定。止观十下曰:若前世,外有鬼缘。鬼则加之,发鬼禅鬼见。...(一)(?~742)唐代净土宗僧。丹邱(浙江宁海)人,俗姓高。住台州(浙江临海)涌泉寺,执持律法,名节峭然。诵弥...【有诳】 p0537 瑜伽六十二卷一页云:云何有诳?谓不真实显己功德。彼实无德,而欲令他诸有智者同梵行等,了知...普贤菩萨行愿赞...教观纲宗 (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。长幅难看。今添四教各十乘观。改作书册题名) 北天目蕅益沙门智旭重述 佛祖之要教...序 诸佛如来出兴于世,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。净土法门单刀直入、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。信愿持名,乘托阿弥...
修五停心得成就便入定,然后出定而观四念处,那是次第禅观。由修定得有漏慧,再以有漏慧观四念处,由观四念处发无漏...从禅的立场来解释,生命是时间加上空间的活动,在时间的过程之中移动,在空间的范围之内变化,时间加空间,觉得有个...
释迦牟尼佛是古佛再来,在娑婆世界这一期的示现中,他是个历史人物,不是一个神话人物。作为迦毗罗卫国的一位太子,...
讲到佛法,那是很深广的,现在只能提出一点来说。我所要和诸位说的,只是一个怨字,也就是佛陀对于怨所抱的一种态度...
北东园笔录中有这样一则故事:林则徐的好友,江苏巡抚、两江总督梁章钜,和张元宰友善,曾经问张元宰:您家中人才辈...净土人,凡欲入观及临睡时,一心合掌,正面西向,若坐若立若跪,十声念阿弥陀佛、观音、势至、清净海众竟,发愿云:...智者大师将持戒清净的相貌分为三种: 第一种上品持戒之人,他自从受戒以来清净护持,无所毁犯。这种人在他一生当中...
七佛以来,犹为蚁子,蚁子就是蚂蚁。这是一个典故,在建祇桓精舍时,众人正在挖墙角,看到一堆蚂蚁。佛陀当时看到蚂...
通慧大师赞宁《释氏稽古略》
【佛教人物传】
上篇:永明延寿禅师《释氏稽古略》 | 下篇:首山省念禅师《释氏稽古略》 |
(地名)Ujjayini,国名。南印度之境。僧徒三百余人,大小兼学。有阿输迦王所作之地狱遗址。见西域记十一。...
马王髻
四种死
大杀戒人命
俱生威力
帝释
教相分
欲天
九界
鬼禅
怀玉
有诳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普贤菩萨行愿赞
【大藏经】教观纲宗
【大藏经】净土五经日诵集要(净宗早晚课)

日常生活中的四念处观
圣严法师《珍惜因缘》

释迦古佛示现的启示

不可怨以怨,行忍得息怒

厚德载福--清朝父子宰相张英、张廷玉家的故事
善导大师--临睡观念佛法
三种持戒之人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