朗州德山宣鉴禅师。剑南人。姓周氏。博贯三藏。尝讲金刚经。时以周金刚名之。俄慨然曰。穷诸玄辩。若一毫置于太虚。竭世枢机。似一滴投于巨浸。学与无学吾知之矣。乃尽弃其习谒龙潭信禅师。问久向龙潭。及到来潭又不见龙亦不现。信曰。子亲到龙潭。是夕师立侍更深。信曰。何不下去。师曰。暗。信点纸烛与师。师接得信即吹灭。师豁然大悟曰。今后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。即日便辞。信语其徒曰。可中有个汉。牙如剑树口似血盆。一棒打不回头。他时向孤峰上立吾道去在。师居澧阳。垂三十年。大中初武陵太守薛延望创德山精舍。延请居之。大阐宗风。上堂示众云。于已无事则勿妄求。妄求而得。亦非得也。汝但无心于事。无事于心。则虚而灵寂而妙。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。皆为自欺。毫厘系念三涂业因。瞥尔情生万劫羁锁。圣名凡号尽是虚声。殊相劣形皆为幻色。汝欲求之得无累乎。及其厌之又成大患。终而无益。僧问。如何是菩提。师打云。出去。莫向这里屙。如何是佛。师云。佛是西天老比丘。雪峰问。从上宗乘以何法示人。师云。我宗无语句。亦无一法与人。至是将终。谓众曰。扪空追响劳汝心神。梦觉觉非竟有何事。言讫端坐而逝。阅世八十有六。腊六十有五。时咸通六年十二月三日也。敕谥见性大师(具传灯)
佛教词典 > 佛教人物传 > 正文
又作早期佛教、初期佛教。一般系指相对于后来发展的大乘佛教之初期佛教而言;即自佛陀创立教团弘扬教理开始,至佛陀...(经名)一卷,吴竺律炎译。说人身中四大得病之因缘,及九横四饭多食等之五罪。...梵名 Abhidharma-ko?a-samaya-pradīpikā。凡四十卷。印度众贤造,唐玄奘译。又称显宗论。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册。...指因移果易、前变后易之意。为变易生死之略称。天台宗以无色形之胜劣,寿期之短长,但迷想渐灭,证悟渐增;此迷悟之...(术语)缘事相之心,对于缘理而言。信非因非果法性之妙理,谓之缘理,信因果报应之事相,谓之缘事。往生要集上末曰...梵语 pindapāta。又作宾荼波底迦、宾荼夜。意译为乞食、团堕、分卫。即比丘依一定之行仪而乞食。又因印度多抟食作...(术语)于顺逆诸法得自在之禅定。智度论四十七曰:得此三昧,于诸法中逆顺自在。...全一卷。日本天台宗圆珍撰。又称甘露集。收于大正藏第七十四册。乃比较诸宗教相之同异,并说明大要。若依教相之不同...子题:具戒顿受唯许僧中不开尼众、式叉以十戒为体、式叉六法满净 济缘记释云:“受有缺者,即缺行也。诸下,总判。...即汤灌。尸体入棺之前,以温水沐浴,使之清净,称为浴亡。丛林中,每有病僧入寂,多行此仪式。敕修百丈清规卷六亡僧...驮都为梵语 dhātu 之音译,为界、体、分之义。即以如意宝珠为本尊,依之而观其与行者本具之觉性同体无二,以祈现在...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二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三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四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五 慈悲道场忏法卷...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,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,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,一切大圣,神通已达。其名曰:尊者了...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,忘言得旨端可悟明。故世尊分座于多子塔前,拈华于灵山会上,...
问: 最近我有急迫的念头想出家,但现在我父母还健在,小孩还没有成家,还有公司一大片职工。如现在出家,是否会对...
我有一位同学,现在是美国大学的教授,也是一位国际上颇为出名的食品科学家。当他读国中的时候就生了一场大病,他的...
发心也就是发愿,只是愿更为强烈与坚决,更具有目标性。而发心有的时候只是一个当下,一件事情,延续性不强,是佛教...问: 为什么帮助越贫穷的人功德就越大,请讲解一下。 方海权答: 越是穷贫的人,往往大多是生活能力较差,身体也不...
地藏菩萨的威神力、神通力、智慧力都是不可思议。特别是在南阎浮提利益一切有情,用许多不可思议的实事来教育我们,...
首先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久学者,我们都是业障深重的。业障深重的凡夫怎么办呢?那么千经万论共指,往圣前贤做榜样的告...《法华经》是佛教的重要经典,被佛教界称为经中之王,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该经的主要内容是以大量譬喻和丰...
石屋禅师外出,碰到一位陌生人,畅谈之下,不觉天色已晚,两人因此投宿旅店。半夜,石屋禅师听到房内有声音,就问:...
朗州德山宣鉴禅师《佛祖历代通载》
【佛教人物传】
上篇:杭州大慈山寰中禅师《佛祖历代通载》 | 下篇:镇州临济义玄禅师《佛祖历代通载》 |
(杂名)法义之庭苑也。佛教之范围法义丛在。故称法苑。...
原始佛教
佛医经
阿毗达磨藏显宗论
变易
缘事
傧荼波多
逆顺三昧
诸家教相同异集
式叉摩那不受六法不得受具
浴亡
驮都法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慈悲道场忏法
【大藏经】佛说无量寿经
【大藏经】六祖大师法宝坛经

出家不要操之过急

超越血癌的博士

发心与发愿是一回事吗
为什么帮助越贫穷的人功德就越大

地藏菩萨的威神力不可思议

消业障最快最好的方法
《法华经》中的七种比喻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