荆溪大师始终心要曰:‘夫三谛者,天然之性德也。中谛者,统一切法。真谛者,泯一切法。俗谛者,立一切法。举一即三,非前后也。含生本具,非造作之所得也。悲夫!秘藏不显,盖三惑之所覆也。故无明翳乎法性,尘沙障乎化导,见思阻乎空寂,然兹三惑,乃体上之虚妄也。于是大觉慈尊,喟然叹曰:‘真如界内,绝生佛之假名。平等慧中,无自他之形相。但以众生妄想,不自证得,莫之能返也。’由是立乎三观,破乎三惑,证乎三智,成乎三德。空观者,破见思惑,证一切智,成般若德,假观者,破尘沙惑,证道种智,成解脱德。中观者,破无明惑,证一切种智,成法身德。然兹三观,三智,三德,非各别,非异时也。天然之理,具诸法故。然此三谛性之自尔,迷兹三谛,转成三惑。惑破藉乎三观,观成证乎三智,智成成乎三德,从因至果,非渐修也。说之次第,理非次第,大纲如此,纲目可寻矣。’
佛教词典 > 佛学次第统编 > 正文
由四大等色法所组成的肉身。...(修法)或大日,或阿弥陀也。又有一流之极秘传者以日天子为本尊,因日轮者光藏界大日之示现,除暗遍明之自体故也。...【有寻有伺等三地】 p0556 瑜伽四卷一页云:此中欲界,及色界初静虑,除静虑中间若定若生,名有寻有伺地。卽静...【二分家】 唯识宗立识体四分,难陀论师主张心识二分说,以由识体生起认识作用的见分,和被认识的相分。另有安慧的...(529~559)北齐初代皇帝(550~559 在位)。名高洋,庙号显祖。在位时佛教隆盛,设有僧官管辖僧尼四百余万、寺院...(传说)法华义疏二曰:问:何故常与帝释战?答:婆沙云:修罗有美女而无好食,诸天有好食而无美女。互相憎嫉,故恒...又作达摩波罗。(一)梵名 Dharmapāla。意译作护法。唯识十大论师之一。佛陀入灭后一千年顷,出生于南印度达罗毗荼国...【林微尼】 或流弥尼,或蓝毗尼,或岚毗尼,此云解脱处。亦翻断,亦翻灭。华严音义翻乐胜圆光,由昔天女来,故...【部多与求有二种有情差别】 p1035 大毗婆沙论一百三十卷八页云:问:此经所说部多求有二种有情,云何差别?答:住...(人名)青丘之大贤,唐代高丽国人。法相宗也。多作经疏,称为古迹记。...钵中之小钵,即浅铁钵。乃应量器(头钵)内键[金*咨]、小钵、次钵等大小三器之总称。其形状与头钵稍异,如普通之碗...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: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,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,复有五百大德声闻:舍利弗、大目揵...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...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,通序长安释僧肇法师所作《宗本》《物不迁》等四论。但末代弘经,允属四依...很多人只知道佛陀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,哪知道佛陀曾示现了无量劫的慈悲与爱。 古印度有一位国王,名一切施王。他仁...
佛住止在阿耨大泉时,有五百位大比丘众随侍在侧,皆是阿罗汉,六通具足,其中只有阿难比丘尚未证到阿罗汉果。 佛告...
一、浴佛的意义 净化个人的身口意,我们手持净水向悉达多太子象沐浴时,内心应当诚恳祝祷,愿袪除贪欲、瞋恨、愚痴...略说发心学禅行者,应须注意五法:一、闻。二、厌。三、愿。四、觉。五、勤。 一、闻者:愿乐闻法,以自照心,引生...
接下来主要是讲第五大悲咒的妙用及修法,大悲咒的妙用及修法大家都应该记清楚它。我们这个光盘出来的时候,我希望大...
善导大师在注解上品下生的条件时只有一个但发无上道心。由于发菩提心的功德很大,就把这一念发心的功德回向往生,能...一位喜欢旅游摄影的朋友,给我讲了一件他遇到的故事。 那年冬天他去云蒙山拍摄雪景,临近傍晚的时候,在林子里迷了...现在很多人都说:不要出家啦!在家修行还不是一样!你出家能受得起人家礼拜吗?能受得起人家的供养吗?这话乍听之下...
始终心要
【佛学次第统编】
上篇:破三惑 | 下篇:法界圆融 |
漏尽通者,谓依止静虑于漏尽智威德具足中,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法。漏尽智者,谓由此智通达一切漏尽方便,及诸漏...
色身
光明真言本尊
有寻有伺等三地
二分家
北齐文宣帝
帝释与修罗战
达磨波罗
林微尼
部多与求有二种有情差别
大贤
鐼子
【大藏经】禅秘要法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
【大藏经】肇论
慈悲与爱

佛说骨节烦疼因缘

浴佛的意义与功德
学禅行者须注意的五法

大悲咒的妙用及相关修法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