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传说)佛涅槃之先,上足二弟子先涅槃者,三世诸佛之常法也。舍利弗目连既知佛将涅槃,夏坐竟将般涅槃。是时尊者大目犍连入罗阅城乞食,执杖梵志遥见目连来,各各相谓曰:此是沙门瞿昙弟子,彼弟子中无出此人上者,我等盍共围打杀之。诸梵志共围打之,烂尽,苦恼甚。是时目连以神通还祇洹精舍,至舍利弗所。舍利弗言:于世尊弟子中为神足第一,何不以神足避之?目连曰:我宿业极重,我于神字尚不能忆,况发通耶?我极患疼痛,来辞汝,取般涅槃。舍利弗言:汝今少停,我当先取灭度。舍利弗乃至世尊所辞,去而至本生处,为亲戚乡人说法,遂取灭度。目连亦至世尊所辞,去而至本生处说法,取灭度(增一阿含经十八十九)。时阿阇世王闻梵志打杀目连,极瞋怒。告大臣曰:索彼外道焚杀之。目连闻之,报曰:大王不可作是事,我先作业,注来于身,非可代受。王曰:尊命难违,若捉得当但使出国(毗奈耶杂事十八)。然目连弟子马宿满宿二人,为所谓六群比丘之随一,闻师打杀,愤怒不堪,身毛悉竖,以大力士力,尽捕执杖梵志杀之(戒因缘经二,毗婆沙论四)。时诸苾刍皆有疑,请于世尊言:圣者目连有何业,而外道粉碎其身?世尊曰:往古为婆罗门子,淫溺其妇,于母不孝。一日怒母,发恶语曰:如何得勇力人,打彼身形。依此粗恶语,于五百生中,常被打碎。今日虽证圣道为神通第一,然犹受此报(毗奈耶杂事十八)。又曰:彼昔为弊魔时,数数触娆拘楼孙佛上足弟于尊者毗楼,化作小儿以大杖击彼首,使之流血。即时堕大地狱,以斯宿业,今日为释迦文佛上足,为外道所打杀(魔娆乱经)。
佛教词典 > 佛学大辞典 > 正文
随机羯磨·杂法住持篇:“佛言,毗尼有五答:一、序答,二、制答,三、重制答,四、者修多罗答,五、者随顺修多罗答...【欲界诸天化生差别】 p0988 瑜伽五卷六页云:又一切欲界天众、无有处女胎藏。然四大王众天、于父母肩上,或于怀中...(杂名)指如来言。以如来有清净无垢之勋功也。...【有见无见差别】 p0553 瑜伽六十五卷九页云:复次由五种相,建立有见诸法差别。何等为五?谓显色故,形色故,...(术语)一陀罗尼也。明为真言陀罗尼之异名。此从佛口所出之陀罗尼,犹佛身所出之光明。故以为名。大日经疏十二曰:...【苦受】 三受之一,五受之一。受者,领纳外境之义。境有顺、违、俱非三境,故受有苦、乐、舍三受。逼迫身心,领纳...(一)守一心之真如。与守心同义。又观心之本体即佛性,动静二边皆止,臻于平等一味之境界,称为守一不移;此为道信(...巴利名 Dhamma-savgani。又作法僧伽、法聚论。本书内容系分类解说一切法。为锡兰分别上座部七论之一。本书初列举善...【贪欲由五因生】 p0978 瑜伽十七卷十五页云:云何贪欲由是而生?谓五因故。一、由净妙想,二、由欣乐乐,三、由有...(名数)一作病,作者生心造作之谓。有人言:我欲于本心作种种行,求圆觉,是名作病。盖彼圆觉之性,非作得也。二任...前言诸定,对动得名。若住静中,又堕一边。故宜不住,双舍两非。盖三界之中,一切行业,无非三种,善恶不动三者是也...(据《华严经疏钞》分段)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: 一、十种三业 佛子,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?云何得不...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:一时,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峰山顶,于最清净甚深法界,诸佛之境,如来所居。...百喻经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译 愚人食盐喻 愚人集牛乳喻 以梨打破头喻 妇诈语称死喻 渴见...
印光大师在《文钞》中劝说我们: 一切法门,皆须依戒定慧之道力,断贪瞋痴之烦惑。若到定慧力深,烦惑净尽,方有了...大悲咒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大悲心陀罗尼、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身咒、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、大悲心陀罗尼。亦即...道德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前提,亦是个体立身成业的基石。 道德内蕴二重价值结构,道乃终极价值系统,无形无相...
以呼吸照顾愤怒 当愤怒、嫉妒与绝望的能量生起时,我们应懂得如何处理它,否则就会被这些情绪淹没,而受到极大的痛...
得生彼国,有五因缘不退。云何为五。 一者,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持,故得不退。 二者,佛光常照,故菩提心常增进不退...罗睺罗尊者在年幼时,即追随佛陀出家修行。初初修行,未满十岁的他,仍有着童稚爱玩的天性,并且经常说谎戏弄他人。...
明朝,五台山万寿寺方丈志诚法师与三宝弟子经过千辛万苦,终于把规模宏大,独具一格的罗汉殿建设完成,只等化缘铸造...《杂譬喻经》上记载,以前有只甲鱼遭遇枯旱,湖水干涸,不能到达有食物的水池。这时有只大鹤来到旁边,甲鱼求它帮助...
目犍连为执杖梵志所杀
【佛学大辞典】
上篇:目犍连与舍利弗为佛左右弟子 | 下篇:摩诃刹头经 |
梵名 Dvipadottama,巴利名 Dvipada-settha。又作无上两足尊、二足尊。为佛之尊号,因佛具足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成...
毗尼有五答
欲界诸天化生差别
清净勋
有见无见差别
一明
苦受
守一
法集论
贪欲由五因生
四病
离动亦不住静
【大藏经】华严经·净行品
【大藏经】金光明最胜王经
【大藏经】百喻经

临终正念靠平时点滴栽培
诵持大悲咒的功德利益
道德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前提
穿越情绪的风暴

往生极乐世界,有五因缘不退
洗脚的水盆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