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术语)唯识论等破外道余乘实我实法之所执,且说阿毗达磨经四智成就菩萨之所观,举以略显于心外无有实境。四智者,一相违识相智,于一处鬼人天等所见各别。境若实有,则岂能如此随见者业力而转变种种耶?二无所缘识智,缘过去未来梦等非实之境时,境非实有,而心现缘知。心若必托外境而起,则云何无缘耶?以此准知,一切境界,皆心所变也。三自应无倒智,境若为实,则一切凡夫,皆应是圣,本来证悟心外之境故。若然,则不应假功用而得脱,应自然成就,何不然耶?四随三智转智,三智者:一随自在者智转智,已证得心自在者,随自己所欲转变水等能成金等。境若实有,何能如此随心转变耶?二随类密者智转智,得胜定而修法观者,观一境随而青瘀等相,种种显现。境若实有,岂能如此耶?三随分别智转智,起证实之无分别智,一切境相,皆不现前。境若实有,云何证实时皆不现耶?菩萨成就此四智时于唯识之理决定悟入故,不许心外实境也。
佛教词典 > 佛学大辞典 > 正文
(术语)又曰五无间业。罪恶极逆于理,故谓之逆。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,故谓之无间业。此有三乘通相之五逆,大...凡四十二卷。清代僧呆翁行悦(1619~1684)编。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二册。系行悦二十年间云游四方,广收博录诸祖师耆宿...禅林用语。指空解一切之禅法。刬子,即锄头。谓徒然铲除一切事物之存在,胸中了无些许义理或世间各种对立之法,然亦...(?~1745)清代临济宗僧。江苏兴化人,俗姓唐。十九岁出家。天隐圆修下灵鹫诚禅师之法嗣,行脚三十年。清世宗雍正...原为一切衣服之总称,于佛典中,则统称僧尼所著用之袈裟、覆肩、裙类等法衣。长阿含卷二游行经(大一·一二中):“...指密教。天台、华严等宗称“显教一乘”;与之相对者,密教乃有秘密一乘之称。 p4262...六个宜行八关斋戒的日子,即每月之八日、十四日、十五日、二十三日、二十九日、三十日。按此六斋日,为四天王视察人...(1655~1734)明末清初黄檗宗僧。钱塘(浙江)人,俗姓顾。字悦峰,初名法贤。十岁出家,初学华严,后学禅。日本贞...(经名)胜论六句义中之说大有句义者。仁王经上曰:一切众生烦恼不出三界藏,一切众生果报二十二根不出三界,诸佛应...法顺,俗姓杜,一称杜顺,雍州万年县(今陕西长安县)人,生于陈武帝永定元年(557)。十八岁出家,从因圣寺僧珍禅师(又...指释迦如来所入之三昧。释迦之种子为 (bhah),乃除遣三有之义;又 有不可得之义,故以归于空为内证。以自此空而出...佛说出家功德经...如是我闻: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,与大比丘僧及馀无量众俱,前后围遶。 尔时长老舍利弗即从坐起,偏袒右肩,右...佛告阿难:汝常闻我毗奈耶中,宣说修行三决定义。所谓摄心为戒,因戒生定,因定发慧,是则名为三无漏学。 阿难,云何...
有一天去一座寺院觐见一位老和尚。到那里的时候,恰好方丈殿里来了一拨客人,在跟老和尚请法。 有一位来客问道:大...净土三经的高下 一提到声震东方佛土的净土宗,我们马上就会想到名扬几千年来的阿弥陀佛,以及佛教徒们爱念的《阿弥...
对自己没有要求,或不希求未来的果德,只是完成眼前的任务而已。这种状况一方面源于对因果律的愚昧,另一方面也跟懈...
四、观法无我 藏性周圆,循业随心法法全。和合因缘舛,戏论须排遣。外道枉纠缠,盲无慧眼。妙有真空,觅我同阳焰。...一、清心地: 心地能清,淫念就不会生。一般人心地常只有半时片刻清净,倘若要时时刻刻、始始终终都保持内心清净,...
如经中说,修定的人要离欲及恶法。离欲即指离开五欲。智者大师在《次第禅门》中说言五欲者,即世间上妙色声香味触等...
原文: 人之少年,最难制者为情欲。今之世道,专以导欲诲淫为目的。汝等虽有祖上阴德,不至大有逾越,然须战兢自守...佛陀在世时,有一次在河的对岸讲法。有许多比丘想渡河去聆听,但是,河边只有一条船。船主告诉比丘们:「我的船已经...
菩萨所观四智
【佛学大辞典】
上篇:四智 | 下篇:五智 |
于密教入坛灌顶时,本尊授予行者“外五股印”,而与灌顶职位,称为授手印。系以右手授左手,以左手授右手。此即“父...
五逆
列祖提纲录
刬子禅
天慧实彻
衣
秘密一乘
六斋日
道章
大有经
法顺(557—640)
宝处三昧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佛说出家功德经
【大藏经】右绕佛塔功德经
【大藏经】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

修行是细水长流,不是一下子就能到位的
《观无量寿佛经》大意

为何每天勤修却进步不大

妙有真空,觅我同阳焰
远离邪淫十法

喜贪美色美味,当修如是观法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