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术语)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不还果也。悉断欲界之烦恼,不再还来于欲界者。
佛教词典 > 佛学大辞典 > 正文
(名数)三种之忏悔法。...末那识的别名。把八识分为三种,第八阿赖耶识为初能变,第七末那识为第二能变,其余六识为第三能变。心识对于所变之...无实是不住有,无虚是不住空,离空有二边,便是真空妙有的中道义谛。金刚经说:如来所得法,此法无实无虚。...(名数)生有,本有,死有,中有也。...全一卷。东晋竺难提译。又作请观世音经、请观世音消伏毒害陀罗尼经、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、消伏毒害陀罗...受具足戒时的七位证明师。...佛菩萨之无漏智对于二乘之无漏智而言,称为真无漏智。此因二乘不断法执,不灭所知障,故非真无漏智。 p4222...1、见行和爱行。见行是见思二惑中的见惑;爱行就是思惑。涅槃经说:人有二种:一者见行,二者爱行。见行之人多修慈...【戒体惟色】 p0692 大毗婆沙论一百四十卷十五页云:问:何故戒体惟色?答:遮恶色起故。又是身语业性故。身语...谓瞋恚相应诸心寻求遍寻求。乃至思惟分别。总名恚寻。...又称被甲护身、甲胄印、护身三昧耶。十八契印之一。于密教修法中,为使行者之身被金刚甲胄,以防护邪神恶魔之怨害所...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集会品第一 如是我闻:一时、佛在舍卫国祇树林中阿那邠坻精舍,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,五百比丘...小品经序 释僧睿 般若波罗蜜经者,穷理尽性之格言,菩萨成佛之弘轨也。轨不弘,则不足以寮群异指其归;性不尽,则物...凡趣圣道悟解真宗。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。一切行无由取见。愿善知识如有写者。用心无令脱错。恐误后人。 夫修道之本...念佛法门可以带业往生,但聪明人总是不敢侥幸。台湾妙莲老和尚一向劝人持戒念佛,念佛持戒,万人万修去才有保证。就...
眼睛干涩吃荠菜 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《诗经》里有甘之如荠之句,宋代大诗人陆游对荠菜情有独钟,曾吟诗赞美:手烹墙...
《莫到老来方修道》,我们讲《西方合论》第九修持门中的净愿门。 在论典里面也讲过,菩萨呢,如果见到佛国净土,如...凤凰网: 谢谢宗舜法师刚才对佛教给我们的解释。社会上很多人可能对佛教还是有误解,不仅仅说是正信还是迷信这种问...
净业行人的愿往生心,乃浊世淤泥中伸展出的正觉莲华,洁净希有。非大智大勇,难以具足如此愿心。这种愿心具化为厌离...
了解了心作心是的道理之后,我们该怎样去修学净土一法呢?实际上就不需要向外去寻求啦!你建立这样坚定的信念之后,...
我们先来看第一个,诸行无常。这是无常概念的建立。 一、诸行无常 行者,造作迁流义。此中言「诸行」者,泛指一切有...素食(vegetarian)的字源来自于拉丁文Vegetus意思是完整的;新鲜的;生气蓬勃的对现代欧美人而言,素食即意味着一...
第三果
【佛学大辞典】
上篇:第三地 | 下篇:第三禅 |
(术语)十二支之一。唯识述记八本曰:有谓三有,支者因义今义,即三有因,生善恶趣差别因也。...
三悔法
第二能变
无实无虚
四有
请观音经
七证师
真无漏智
二行
戒体惟色
恚寻
被甲护身印
【大藏经】优婆塞戒经
【大藏经】小品般若波罗蜜经
【大藏经】最上乘论
【推荐】九种「作观」戒淫法

这4种食物多吃对眼睛好

欲修净土佛国者,当发大愿
皈依与出家有什么区别

净宗愿门的本质内涵

钝功熏修老实念佛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