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术语)十种智之一。众生色心之诸法,即是法界,此法界广大无边际,谓之法界无边。周遍此法界之智,谓之法界无边智。
佛教词典 > 佛学大辞典 > 正文
【信述】 p0869 瑜伽八十三卷二页云:闻彼功德威力等已;于行住等诸威仪中,恒常信彼实有功德;故名信述。...又作十大三昧、十三昧。十,乃表示数之圆极;大三昧,表示行愿满称法界之定。即说普贤之深定妙用无尽。据新华严经卷...即未请三师七证,由自誓而得具足戒。为十种得戒之一。又作自誓得戒、自誓得、自誓受。自誓之时,身、口之律仪须森然...谓非如心王心所之无形,亦不如色法之有形,与这三法皆不相应,而是宇宙万有变化的幻象,故名不相应行法,共有二十四...(菩萨)法华经之同闻众也。嘉祥法华经疏二曰:宝积者财法二宝积累兼充也。...(术语)四向之一。不还之圣者,进断余残之烦恼而向于阿罗汉果者。见俱舍论二十四。...(713~777)唐代僧。临沂(山东)人,俗姓王。幼而孤秀,投寺为僧。开元末年,从瓦官寺璇禅师咨受心要。至德(756...亦名:使非亲织戒制意、自乞缕使非亲织戒制意 戒本疏·三十舍堕法:“(舍堕)第二十三,使非亲织戒。然三衣已具,...密教手印。其印相有二:(一)略称半莲印。即莲华合掌之半印。乃十二天轨所指之梵天印,一般习称半莲华印。印相为右手...【极七返有】 p1198 大毗婆沙论四十六卷十五页云:极七返有者:谓唯受七有。问:应言十四有,或二十八有。若此唯依...指阿弥陀佛所立之誓愿。阿弥陀佛在往昔为法藏比丘时,立下誓愿救度一切众生,待成就是愿,方得成佛;此誓愿计有四十...(印光大师校印本)...(印光大师校印本)...如是我闻。一时薄伽梵。在室罗筏城逝多林给孤独园。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。菩萨摩诃萨万二千人俱。尔时三十三天...佛说:妄想是错误,执着是坚持错误。由于妄想执着,所以众生就不能证得。为何不回转心念,拿出部分爱心,照顾一下自...
恐惧感的来源 人往往因为没有清楚认识自己而不能相信自己。对自己的能力、智慧、优缺点了解不够充分,经常不是自己...
各位有缘大家吉祥。给大家介绍了这么多的净土祖师,几乎都是遥不可及,为什么呢?都在古代。今天我们讲一个近代的大...大乘佛法成就清净之后,他要产生愿力,这个就是修假观。 前面的空观是在破假相的执取,假观它又创造一个假相,菩萨...
发菩提心我们天天谈,那怎么下手去发呢?善导大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下手的方便,就从厌苦开始,厌离这个世间的痛苦。...
以前我有个毛病,很喜欢对别人下结论,就是评价某人怎么样,是好是坏。这都是不好的习气。人就容易犯毛病,喜欢评论...
出家人,先须要知,出家割爱辞亲,本为求出生死。若为生死大事,要知世间一切诸法,皆是苦本,身是苦聚,必要发心修...
我们调伏心中的爱取,不是说我们贪爱外在的世界,其实我们没有一个人会贪爱外在的世界,我们真正在乎的是我们生命当...
法界无边智
【佛学大辞典】
上篇:法界无碍智 | 下篇:法界体性智 |
【四种得静虑者】 p0454 瑜伽十二卷二页云:复次有四得静虑者。一、爱上静虑者。二、见上静虑者。三、慢上静虑者。...
信述
十定
自誓受戒
不相应行法
宝积菩萨
阿罗汉向
元崇
乞缕使非亲织师戒制意
半莲华印
极七返有
弥陀本愿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佛说无量寿经
【大藏经】佛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
没有贪婪的心,就没有忧患

【推荐】减少压力的办法

民国高僧谛闲法师
脱离不了过去,就失掉了未来

从厌离心启发菩提心

为什么不能随便去评论别人

现前见闻知觉,全是妄想用事,总非真心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