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术语)利益众生也。心地观经七曰:“如是四行趣菩提路利生根本。”寄归传二曰:“修行利生之门,义在存乎通济。”
佛教词典 > 佛学大辞典 > 正文
梵语 vimoksa(音译作毗木叉、毗目叉)或 vimukti(音译作毗木底)或 mukti,巴利语 vimutta 或 vimokkha 或 vimut...【得佛无二住胜彼岸】 p0996 佛地经论二卷三页云:得佛无二住胜彼岸者:显示世尊自性身分殊胜功德。谓佛法身、无差...全一卷。清代僧潮音通旭(1649~1698)编,康熙三十五年(1696)刊行。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七册。辑录宋、元、明、清历...(人名)巴Vekhanasa,外道名。佛为说法,悟道出家。中阿含鞞摩那修经是也。...【相施设建立】 p0838 此是有寻有伺等三地五门建立中第二门。如寻伺有七种相中说。...(术语)人之感官所感知之事物,认为实有,于此寄心夺心之谓也。...禅宗公案名。乃涌泉景欣禅师(石霜庆诸之法嗣)破除强、德二禅客的分别知见之故事。景德传灯录卷十六涌泉景欣章载,...(名数)净土十种之快乐也。...【微俱行不善根】 p1250 大毗婆沙论三十五卷七页云:云何微俱行不善根?答:诸不善根离欲染时最后所舍;由舍彼故,...又作香台佛。为住于上方众香世界之佛名。香,系离秽之名,即宣散芬芳馥馨,指理中无上戒定慧之香;积,系聚集之义,...指超入三昧(定)与超出三昧。盖散心之人的禅定深浅次第为四禅、四无色、灭尽定,出入禅定时皆须顺此次第。即其必先...闻如是:一时,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佛告诸比丘:「当知食以节度,受而不损。」 佛言:「人持饭食施人,有五福德...如是我闻:一时佛在王舍城鹫峯山中,与大苾刍众三万二千人俱,皆得阿罗汉,具大神通。其名曰:尊者阿若憍陈如、尊者...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: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,与大比丘僧六万二千人俱,皆阿罗汉,诸漏已尽,无复...祭祖是中国人孝道精神的表现,饮水思源、慎终追远是很好的一种教育及风俗,所以佛教到了中国之后,并没有废除对祖先...问: 我是一名学生,平时玩心比较重。心也总是静不下来,总是胡思乱想。甚至自己都觉得:思惟总被牵着走。有时念佛...从前,有一位爱民如子的国王,在他的英明领导下,人民丰衣足食,安居乐业。深谋远虑的国王却担心当他死后,人民是不...
第一疑 问:诸佛菩萨以大慈大悲为事业,如果想救度众生,只会发愿求生三界,在五浊三涂中救受苦众生。是什么原因要...
(一)普通人的心理活动-住于过去和未来 一般人总是常常想着过去、想着未来,能够想到「现在」的已经不错了。我们...
这里我举一个公案,大家看看。把这位法师求到上品上生的这种行业跟我们自己做个对比。 唐代有一位怀玉禅师,怀玉法...施食只会有功德,不会有任何风险,有佛经为据: 1、有人担心施食不成功,弄得不好反被鬼神害,请看《优婆塞戒经》杂...
佛教的大纲,不外乎五宗。这五宗是:律,教,禅,密,净。律是佛法的根本,严持净戒,以达到三业清净,自性圆明,五...
利生
【佛学大辞典】
上篇:利他一心 | 下篇:利行摄 |
【法执二种】 p0761 成唯识论二卷四页云:然诸法执、略有二种。一者、俱生,二者、分别。俱生法执,无始时来,...
解脱
得佛无二住胜彼岸
普陀列祖录
鞞摩那修
相施设建立
有想执着
涌泉骑牛
十快
微俱行不善根
香积佛
二种超越三昧
【大藏经】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
【大藏经】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
【大藏经】悲华经
圣严法师《祭祖》
总是胡思乱想,心静不下来怎么办
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

《净土十疑论》白话译文

不住于过去、未来、现在

怀玉禅师上品上生的故事
【推荐】施食只会有功德,不会有任何风险,有佛经为据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