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名三类境,即性境、独影境、带质境。性境就是一切实境,各有其性质,如石之坚,水之湿,是不可能加以改变者;独影境之独影,独有影像也,六识缘过去的事物,名有质独影;缘一切幻象,如龟毛、兔角等,名无质独影;带质境之带质,带彼质也,以心缘心,如第七识缘第八识,名真带质,以心缘境,如第六识缘五根五尘,名似带质。
佛教词典 > 佛学常见辞汇 > 正文
修云何?略说有四种,谓得修、习修、除去修、对治修。得修者,谓未生善法修习令生。习修者,谓已生善法修令坚住不忘...劫有过、现、未之分,现在的大劫叫做贤劫,过去的大劫叫做庄严劫,未来的大劫叫做星宿劫。...谓诸佛自利之德。为“悲门”之对称。诸佛万德可分别为悲智二门,其中,一切自利之德为智门,一切利他之德为悲门。 ...谓六想身。即眼触所生想。乃至意触所生想。是名想界。...欲明世界,先释世界之义。世界者,时间、空间、二者是也。世者时之异名,迁流之义,为过现未时之迁行也。界为东、西...(名数)涅槃所具备之八种法味:常住、寂灭、不老、不死、清净、虚通、不动、快乐是也。大藏法数曰:涅槃,梵语具云...(杂名)古时南印度之铁塔也。相传大日如来所说之法门,其上首金刚萨埵辑录为经文藏于塔中,龙树菩萨开之,由金刚萨...(术语)西方净土之德称也。谓大乘为成就善根功德之国界。依阿弥陀佛之本愿力生于其土者。自然成就作佛之善根功德也...【有余依涅槃界】 p0554 瑜伽八十五卷十页云:卽是唯有余依,故名有余依涅槃界。 二解 大毗婆沙论三十二卷...【伏他宗记】 p0632 瑜伽九十四卷一页云:若于彼问,作如是记;诸计苦乐自作他作俱作俱非无因而生,于一切处,...【圆成实二种】 p1241 辩中边论中卷四页云:此圆成实、总有二种。无为有为有差别故。无为总摄真如涅槃。无变异故;...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...如是我闻:一时,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,三昧正受,一切如来光严住持,是诸众生清净觉地;身心寂灭平等本际,圆满...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 瑜伽师...
原文: 譬如人入大城中,必先觅安下处,却出干事,抵暮昏黑,则有投宿之地。先觅安下处者,修净土之谓也;抵暮昏黑...每临大事有静气。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言,他认为:自古以来贤圣之人,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、险事...问: 如何在安逸的环境下生起出离心? 梦参老和尚答: 在安逸的时候,想到不安逸的时候。安逸的时候有很多不安逸,...念佛求生净土一门。元是要了生死大事。故云。念佛了生死。今人发心。因要了生死。方才肯念佛。只说佛可以了生死。若...
五、加行故重谓或已杀生,或正或当,具欢喜心具踊跃心。或有自作,或复劝他,于彼所作称扬赞叹,见同行者,意便欣庆...宗喀巴大师在《菩提道次第略论》的上士道菩提心修法中,讲到两种方法:七因果和自他相换。七因果即知母、 念恩、报...本人于1937年由扬州高旻寺出发,到保定起香,三步一拜北上五台山,在五台山住了十年,这期间不仅完成了朝礼文殊菩萨...
菩提正道名善根,即亲因。种种助道施、戒、禅等名福德,即助缘。声闻、缘觉菩提善根少,人、天有漏,福业福德少,皆...
三境
【佛学常见辞汇】
上篇:三障 | 下篇:三漏 |
(术语)华严之圆教,虽与法华之圆教相同,然其圆教兼有别教之粗,不得谓为纯一,故不得如法华名为妙。譬之曰二俱犯...
修
过去庄严劫
智门
想界
世界界说
涅槃八味
南天铁塔
大乘善根界
有余依涅槃界
伏他宗记
圆成实二种
【大藏经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(600卷)
【大藏经】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
【大藏经】瑜伽师地论(100卷)

修净土者皆不妨一切世务,人何为而不修乎
每临大事有静气
如何在安逸环境下生起出离心
憨山大师:示念佛切要

造业的次数会影响业果轻重
菩提心修法的七因果和自他相换
本焕老和尚:文殊智慧的启迪
